上海一家餐厅把小笼包当浇头拌面,有人骂它离谱,有人排队抢着吃。
不是谁都能接受,一盘面上面堆着四只热腾腾的小笼包,汤汁往下滴,面条吸了蟹黄油,吃一口,面是面,包是包,味道却混在一块儿。
老一辈人皱眉:小笼包是拿来蘸醋吃、一口咬破皮的,不是拿来当浇头的。
可年轻人拍完照,发完朋友圈,说这玩意儿上头。
别以为这是瞎折腾。
大众点评的数据不会骗人,上市两周,日均卖两百多份,下午三点就卖光。
不是靠营销,是靠嘴替。
有人专门坐地铁两站路,就为吃这一口。
价格68块,不算便宜,但比单点便宜十来块,还多送一勺蟹黄。
加十块升级黄金版,蟹黄多到能看见金灿灿的油星,吃起来像在吃液态的秋天。
其实这事儿,老上海人早懂。
以前弄堂口的面馆,浇头有焖肉、爆鱼、鳝糊,小笼包从来没上过台面。
可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要的不是“正宗”,是“有意思”。
他们不care你是不是破坏了传统,他们在乎的是,这顿饭能不能发朋友圈被点赞,能不能跟朋友聊出点新话题。
有人翻出日本的饺子沙拉,泰国的小笼包汤,广州的虾饺云吞面,说这算什么创新。
可问题是,这些菜在本地没人吃,没人传。
上海这碗面,火了。
因为它踩在了两个点上:一边是记忆里的味道,一边是新潮的吃法。
它没颠覆,只是挪了个位置。
厨师说,这叫“浇头面的现代版”。
可老百姓不听这个。
他们只觉得,原来小笼包还能这么吃。
原来一碗面,也能吃出仪式感。
餐厅没说要改变什么,也没说要取代什么。
它只是悄悄在菜单上加了一行字,然后看着人潮涌进来。
你敢不敢试?
不是为了吃,是为了看看,自己是不是还愿意为一点新鲜感,多花点钱,多走几步路。
老味道还在,只是换了个碗。
文是楼上发的,图是楼上帖的,寻仇请认准对象。
有些是原创,有些图文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必删。
如果不爽,请怼作者,吐槽君和你们是一伙的!请勿伤及无辜...
本站所有原创帖均可复制、搬运,开网站就是为了大家一起乐乐,不在乎版权。
对了,本站小水管,垃圾服务器,请不要采集,吐槽君纯属用爱发电,经不起折腾。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