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女拳撕裂社会: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上随便一件小事就能引爆性别大战。从“燕冬萍事件”到武大“性骚扰”事件,再到上海女在江西景德镇的理发馆事件,极端“女拳”主义似乎无处不在。这些现象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女拳”这种奇葩产物?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文明进程中的畸形毒瘤?

一、“女拳”到底是什么鬼?

首先要分清“女权”和“女拳”的区别。真正的女权主义是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别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而“女拳”则是极端女权主义的谐音戏称,主要是因为她们常常在网络上对男性进行攻击,比如通过一些辱骂性的词语,或者在一些新闻的评论区宣扬女性高于男性等极端观点。

简而言之,女权争取的是机会平等,而女拳诉求的则是结果平等;女权要求权利与义务对等,而女拳则往往是只索取权利却不承担义务。

二、“女拳”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极端“女拳”主义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历史发展的反弹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主张男女平等,彻底颠覆“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上世纪提倡的“铁姑娘”形象,鼓励妇女参与劳动生产。但80年代开始,一批知识分子宣称这种宣传是“把女性男性化”,要求女性回家相夫教子。这种倒退无疑为后来的极端反弹埋下了伏笔。

2. 互联网与流量经济的催化的畸形产物
互联网时代,极端言论往往能获得更多关注和流量。以某些自媒体为代表的“拳手们”,开始刻意煽动性别对立来获取流量和利益。她们一方面强调女性应为家庭无条件奉献,另一方面又强调女性要追求精致,而男性必须对女性尽一切责任。这种看似矛盾实则毒辣的言论,成了她们的精神鸡汤和流量密码。

3. 社会变迁与性别权力结构变化
随着女性教育程度和提高和经济独立性增强,传统男强女弱的社会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一定程度上,这种变化使得部分女性在面对情感纠纷或社会矛盾时,更可能采取强硬态度甚至暴力手段。多年前校园女生暴力事件频发,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权力结构变化的畸形反映。

4. 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水土不服
“女拳”即极端女权主义发源于欧美,在日韩流行,近些年逐渐传入中国。但这些思想在传播过程中常常脱离其原有的社会文化语境,变得极端化和扭曲化。

三、“女拳”真的是在为女性争取利益吗?

看似“女拳”是在为女性争取权利,但实际上,最大的受害者恰恰是女性本身

极端“女拳”主义本质上是对男性的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掠夺。她们一方面要求男性在精神上服从自己,另一方面又迫使他们在经济上做出牺牲。她们有两套话术,场合不同,使用不同:某些时候,她们会要求男性主动付账,要求男性对女性的付出表示感恩;她们所说的“生活要有仪式感”,其实背后隐藏的不过是男人要不断为她们花钱;她们所说的“男人要有上进心”,就是要求男人赚更多的钱,承担更多经济压力。说到底,这一切归结为一个字——钱。

这种极端言论不仅破坏了男女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还让真正的女性权益问题被淹没在情绪化的对立中。比如东莞落水女司机事件中,网络上很多女性指责男人不救援,而有人则直言“不敢救,怕被诬告”。当性别对立成为救人障碍时,我们每个人都将是受害者。

四、物极必反:极端“女拳”正在反噬女性自身

极端“女拳”主义看似强势,实则脆弱不堪。它利用的是女性的恐惧和担忧去贬低男性,这并不能真正实现平等,反而破坏和谐,对社会和家庭危害极大,它导致的是全社会人的自私化和去责任化。

这种对立导致男生对女生望而却步,越来越多的男性在面临危险的女性时第一反应是自扫门前雪,真正需要帮助的女性反而得不到援助。比如在救援场景中,性别对立已经成为救人的障碍。

更重要的是,当“女拳”将一切问题简单地归因于性别对立时,真正的社会结构性不公——比如阶级分化、教育资源不均、劳动权益保障等——反而被忽视了。

五、前路何在:从对立走向对话

这个社会只有男女平等,合作共赢才是可持续发展,不平等总有一天会爆发不可调和的矛盾。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对家庭与社会承担责任,只不过是谁在某一方面付出的多一些,谁在某一些方面付出的少一些罢了。

要打破性别对立的恶性循环,我们需要:

1. 保持理智客观
在面对一些带有鲜明“性别对立”色彩的话题和事件时,应当保持冷静思考,不要轻易被带了节奏。我们当然要为弱势群体发声,但在证据确凿之前,应避免网络暴力。

2. 消除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是被社会和文化所建构的。我们不需要遵循这样的规矩,也不必因为这些说法而感到焦虑。自信就是消除性别带来的刻板印象最有效的方法。

3. 推动建设性对话而非破坏性对立
我们需要的是相互理解而非相互攻击。真正的平等不是特权,而是每个人都能在保持差异的同时享有同等尊严和机会。

极端“女拳”主义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产生的畸形现象。它看似为女性发声,实则损害了女性权益;看似挑战不平等,实则创造了新的对立。正如一句评论所说:“世间上的任何事情都会物极必反,从男女平等到极端女权主义的出现,这是社会演化过程中的反噬现象”。唯有摒弃对立思维,推动真诚对话,才能真正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谐的社会。

本文由万事屋原创出品,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www.rei3.com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50赞赏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