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孤老去世欠贷66万,银行追债却“找不到被告”?法院判了:民政局清偿

孤寡老人生前向银行抵押贷款66万元

却因急病去世导致债务逾期

没有遗嘱,没有继承人

抵押的房产就在那里

但程序上却陷入了“找不到被告”的僵局

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如何才能寻得突破口?

近日,闵行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特殊”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为这道“难题”提供了解题思路。

孤老宣先生生前用自己的房屋向银行申请了最高额抵押贷款。其因疾病离世后,该贷款无法继续清偿。为解决债务清偿问题,银行先向法院要求指定遗产管理人,法院经审理查明老人已无继承人,遂指定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局为遗产管理人。随后,银行提起本案诉讼,要求民政局作为遗产管理人在管理遗产的范围内清偿贷款。

对此,民政局辩称,被告无义务偿还,只是在管理宣老的遗产范围内配合原告进行拍卖,用该房屋的拍卖款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等。如果宣老的遗产不足以偿还,那么超出部分无需偿还。对于诉讼费,如果宣老的遗产不足以支付诉讼费,则无需承担。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原告与宣老签订的《个人循环授信额度合同(含最高额抵押条款)》系各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合法有效,对合同各方均有法律约束力。原告已按约履行了全额放贷义务,而宣老未能按约履行还款义务,故债权人银行可依合同约定主张权利。

被告民政局作为宣老的遗产管理人,原告有权要求被告民政局在管理宣老的遗产范围内归还剩余全部贷款本金、利息、罚息、复利,并按《个人循环授信额度合同(含最高额抵押条款)》约定主张逾期利息。

如被告民政局未履行上述还款义务,原告有权以宣先生抵押的房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后的价款在最高债权限额范围内优先受偿,折价或者拍卖、变卖后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由被告民政局继续管理,不足部分由被告民政局在管理的宣老遗产范围内继续清偿。

法官说法:

公民离世后若未有继承人或遗嘱,其遗产易陷入“无人管理、无人清偿”的僵局,导致债权人权利落空、财产秩序受阻。这种法律上的真空状态,不仅影响了财产的正常流转,也阻碍了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甚至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纠纷。

正是为了填补这一法律空白,《民法典》在继承编中创新性地设立并系统规定了“遗产管理人”制度,涵盖“遗产管理人”的选任程序、法律职责等,这一制度的核心目的,就是确保任何人的遗产,无论是否有继承人,都能得到及时、专业、有序的管理。

二、为何由民政局为孤老“托底”?

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五条,当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均放弃继承时,由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门或者村民委员会担任遗产管理人。这体现了国家通过立法形式授权民政部门等政府部门承担“托底”责任。他们作为公共机构,具有公信力和管理能力,能够确保国家财产不流失,同时也能公平地处理逝者的债权债务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本案中,法院判决进一步明确了民政部门作为“遗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与行为边界。民政局坐上“被告席”,并非因其本身是债务人,而是因其依法承担起了“遗产管理人”这一新的法律角色,代表逝者“出面”解决问题。这恰恰体现了《民法典》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精准回应,让每一个公民的“身后事”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转载自综合上海法治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375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