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无处不在,一种名为”温和型焦虑症”的心理状态正悄然蔓延,成为许多人的”新常态”。
近日,”温和型焦虑症”登上微博热榜,引发广泛讨论。许多人突然意识到,那种自己长期以来的隐隐不安、过度担忧和莫名紧张,可能并非简单的”情绪问题”,而是一种更需关注的心理状态。
什么是温和型焦虑症?
与临床上诊断的焦虑症不同,温和型焦虑症更像是一种持续存在的背景性焦虑。它不会像急性焦虑症那样引发剧烈的惊恐发作,但却如影随形,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焦虑状态通常表现为:经常性地过度担心,即使没有明确原因;睡眠质量不佳,脑子里总是胡思乱想;与他人比较,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缺乏安全感。
看似温和,危害不小
千万别被”温和”二字欺骗了!这种持续的低强度焦虑同样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影响。焦虑会导致激素水平紊乱,进而可能导致暴饮暴食。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影响工作效率,削弱创造力,甚至影响人际关系——因为我们可能变得易怒或者逃避社交。
焦虑和抑郁是全世界最普遍的精神健康问题。相关调研发现:28.01%的人处于高焦虑水平,65.35%的人处于中等焦虑水平。可见,焦虑已经成为人类心理健康的大敌。
两种思维模式,正在喂养你的焦虑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陷入焦虑漩涡?可能与以下两种思维模式有关:
- 高估潜在风险:焦虑者认为所有一切都有危险性,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对于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焦虑者都会往最糟糕的结果去想。
- 认为自己无法应对未知情形:焦虑的人习惯高估潜在风险,觉得未知事物会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因此会对未知事物充满恐惧。
这两种思维模式共同构成一个焦虑怪圈:高估了世界的风险——认为自己无法应对未知情形——尽量回避新情形——当意外出现时,没有能力处理——更加坚信世界很危险。
打破焦虑循环,从关注”影响圈”开始
如何应对这种温和型焦虑?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提出的方法值得借鉴:忽略”关注圈”,关注”影响圈”。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格外关注的问题,如健康、事业、孩子教育等,这些内容构成了我们的”关注圈”。但关注圈里的事物,有些是我们可以掌控的(影响圈),有些则是我们无法掌控的。
如果我们总是把时间精力用在”关注圈”上,盯着自己没办法掌控的事情,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就会越来越焦虑。
反之,把大量时间精力用在”影响圈”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随着能力增大,”影响圈”会渐渐扩大,能掌控的事情越多,焦虑感也就越弱。
实用应对策略,找回内心平静
除了转换注意力焦点,还有一些实用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温和型焦虑:
- 学会感知自身的压力状态,并主动采取措施减少压力来源
- 尝试进行呼吸训练、正念冥想,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睡眠习惯
- 音乐疗法、养宠物等方式也能对情绪调节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重要的是,当发现自己陷入焦虑时,不妨跳出来思考:我为什么焦虑?这件事我能解决吗?如果能解决,思考如何行动;如果不能解决,尽量忽视它。
哈佛心理实验室曾对人的焦虑进行过科学统计,研究发现:有40%的忧虑是源于对未来的担忧;30%的忧虑是源于过去的事情;有22%的忧虑是因为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有4%的忧虑来自于我们正在做着的事情。换句话说,大多数焦虑都源于我们无法掌控的事物。
关注你能改变的,接纳你不能改变的,这才是应对温和型焦虑症的终极智慧。
文是楼上发的,图是楼上帖的,寻仇请认准对象。
有些是原创,有些图文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必删。
如果不爽,请怼作者,吐槽君和你们是一伙的!请勿伤及无辜...
本站所有原创帖均可复制、搬运,开网站就是为了大家一起乐乐,不在乎版权。
对了,本站小水管,垃圾服务器,请不要采集,吐槽君纯属用爱发电,经不起折腾。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