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微博热榜上出现了“那英一个电话搞定音乐版权费”的话题,瞬间引爆了全网讨论。作为一名关注音乐产业多年的博主,我觉得这个事情特别有意思,也暴露了华语乐坛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天后的能量与普通音乐人的困境
据说那英只需要打一个电话就能解决令无数音乐人头疼的版权问题,这其实并不令人意外。那英作为华语乐坛的天后级人物,早在1993年就签约了台湾福茂唱片:cite[5],在行业深耕多年,积累的人脉和资源自然是普通音乐人无法比拟的。
而且就在2022年,网易云音乐宣布与福茂唱片达成战略合作,获得了福茂旗下全量音乐版权授权,包括那英、张韶涵等艺人作品:cite[1]。这说明那英的作品确实是有强大的版权保障的。
但与天后轻松搞定版权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音乐人仍在为生存挣扎。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2019中国音乐人生存状况报告》,有近半数音乐人的月收入不足2000元:cite[4]。这种差距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版权费都去哪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音乐APP收费背后,真正能分到原创音乐人手里的钱少得可怜。钱从用户手中给到音乐APP,再分成给唱片公司或版权公司,最后再到原创的词曲作者手中,已经所剩无几:cite[4]。
即使是平台方面,也面临着巨额版权支出。2019年腾讯音乐在内容成本上的支出超过480亿元,这些资金中大多数都被用于版权采购:cite[4]。丁磊曾在2022年公开表达了对中国音乐版权费用的不满,希望未来能够回归一个合理、理性的版权费用:cite[1]。
华尔街大佬也盯上了音乐版权
有趣的是,就在那英搞定版权费的消息上热搜的同时,华尔街大佬们也正在疯狂涌入音乐版权市场。今年以来,黑石、凯雷等知名投资机构通过“歌曲担保证券”融资的金额已达44亿美元,远超2024全年的33亿美元:cite[2]。
这种被称为“鲍伊证券”的音乐版权投资产品,得名于英国歌手大卫·鲍伊于1997年以自己歌曲版权费为担保发售的证券:cite[2]。资本大佬们的涌入,说明了音乐版权确实是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但为什么普通音乐人却难以分一杯羹呢?
版权意识的觉醒与变革
近年来,音乐版权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25年3月,刀郎在版权纠纷案中胜诉,获赔2.7亿元,创下了音乐版权赔偿的新纪录:cite[6]。这一判决掀起了业内的大反响,也让更多人意识到了版权保护的重要性。
政策层面也有大动作,中宣部已建立“音乐作品基因库”,从2026年起,未通过独创性审查的作品将不能发行:cite[6]。这对于改善音乐创作环境无疑是一大利好。
平台们的自救与变革
面对版权困境,各大平台也在积极寻求变革。腾讯音乐连夜推出“原创度检测”功能,下架了7万首疑似侵权的作品;抖音也推出了“创作者版权基金”,每年拨出15亿用于补贴原创音乐人:cite[6]。这些措施虽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但至少是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结语:那英们的特权与普通音乐人的春天
“那英一个电话搞定音乐版权费”这个话题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它揭示了音乐行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和透明度问题。天后级人物确实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资源和人脉,这是任何一个行业的常态。
但随着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技术的发展,我相信普通音乐人的处境会逐渐改善。当版权保护更加完善,分配机制更加透明,也许不久的将来,不只是那英这样的大牌能一个电话搞定版权费,每一个坚持原创的音乐人都能体面地从自己的作品中获得应有的回报。
音乐是滋养灵魂的精神食粮,创作这些美好作品的音乐人,理应获得尊重和合理的回报。希望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优秀的原创作品涌现,华语音乐市场能够更加健康和发展。
万事屋版权信息,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www.rei3.com
文是楼上发的,图是楼上帖的,寻仇请认准对象。
有些是原创,有些图文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必删。
如果不爽,请怼作者,吐槽君和你们是一伙的!请勿伤及无辜...
本站所有原创帖均可复制、搬运,开网站就是为了大家一起乐乐,不在乎版权。
对了,本站小水管,垃圾服务器,请不要采集,吐槽君纯属用爱发电,经不起折腾。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