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死咬西贝预制菜争议:餐饮界碰瓷营销的阳谋与困局

一场本可避免的冲突,在罗永浩的精准打击和西贝的昏招频出下,演变成了全民关注的餐饮行业大论战。

“好,来吧!”当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连用三个“一定”强调要起诉罗永浩时,罗永浩轻描淡写的三个字回应,将这场餐饮行业争议推上了热搜。

事件起源于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吐槽:“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番言论引发了西贝强烈反应,也揭开了餐饮行业预制菜问题的盖子。

争议开端,罗永浩的精准打击

9月10日,罗永浩一行五人(四男一女)在北京西贝中粮祥云小镇店用餐,点了15道菜,消费830元。用餐结束后,服务员询问就餐体验时,罗永浩的随行人员回答了“挺好”,还累积了会员积分。

然而,一小时后,罗永浩在微博上发表了那段引发风波的言论,直接批评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贾国龙在后来的媒体沟通会上表示,罗永浩使用的“恶心”一词带有强烈侮辱性,而非单纯评价“难吃”。这也成为西贝坚决要起诉的原因之一。

西贝回应,情绪化的昏招频出

面对罗永浩的指责,西贝没有选择冷处理,而是召开媒体沟通会高调回应。贾国龙明确表示:“西贝没有任何一道预制菜”。

他同时宣布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全国370多家门店后厨将对外开放;从9月12日开始推出罗永浩同款菜单;承诺“不好吃不要钱”。

然而,西贝的应对措施中出现了几个昏招。首先是公开晒出罗永浩的消费账单,详细列出了15道菜的消费明细,总金额830元。

这一行为被法律专家指出可能侵犯消费者隐私权。据《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消费记录中包含的点餐内容、支付金额、交易时间等都属于敏感信息,商家未经许可公开可能违法。

其次是推出“罗永浩菜单”。这一举措被业内评论人士视为“适得其反”,只会强化消费者对西贝“又贵又难吃”的标签。

定义之争,双方各执一词

争议的核心在于对“预制菜”的定义理解不同。

西贝依据的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今年3月发布的最新定义:预制菜是“经工业化预加工”并“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的“预包装菜肴”,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

贾国龙强调,按照这一定义,罗永浩当日所点菜品“没有一道是预制菜”。

而罗永浩和消费者则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预制菜。在消费者认知中,凡是非现场制作的、经过中央厨房配送再加热的菜品都属于预制菜。

罗永浩在回应中调侃道:“如果不是预制菜,那就太牛了。能把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

罗永浩的阳谋,流量与维权的双赢

罗永浩在此次事件中展现了他惯用的策略:选择知名目标、提出争议性观点、引发公众讨论。

他的行动并非完全无理取闹。消费者对餐饮业的预制菜问题确实存在普遍担忧,特别是高价餐厅是否应该透明标识预制菜使用情况。

罗永浩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实证,进一步将事件热度推高。这种悬赏征集证据的方式既吸引了公众参与,又将自身定位为消费者权益的捍卫者。

从历史来看,罗永浩2011年怒砸西门子冰箱的事件最终导致西门子品牌受损并道歉。与西贝的这场争议,他同样采取了类似的策略:以消费者身份提出批评,引发品牌危机,推动行业改变。

西贝的困局,战略摇摆的代价

西贝此次陷入被动局面,深层原因在于其品牌定位长期混乱

近年来,西贝在战略上不断摇摆:从早期西北菜专家到家庭欢聚场景,又到零售+快餐,再回到中国的家庭市场。副牌全部夭折、主品牌认知模糊。

贾国龙曾对西贝的定位是成为中国的麦当劳,实现“万店梦”。但万店规模的品牌如正新鸡排、绝味鸭脖、蜜雪冰城等,都维持在20块钱的价格带。

而西贝的人均消费水平明显高于这一区间。罗永浩一行五人消费830元(人均166元),普通消费者普遍吐槽“59元番茄莜面量少”、“158元烤鸭需另购蘸料”。

价格偏高但缺乏核心优势,让西贝处于尴尬境地:作为随便吃吃的家常菜太贵,作为逢年过节聚会的地方又没特点。

破解之道,面对碰瓷营销的应对策略

那么,面对罗永浩式的碰瓷营销,企业应该如何破解?

  • 避免陷入对方预设的议题。西贝拼命证明自己不是预制菜,但预制菜并不等于不合法、不健康、不安全、不好吃。解释行业难题对企业来说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
  • 不要情绪化回应。起诉大V、晒账单、推同名菜单等都是情绪化的反应,不仅无法挽回声誉,反而可能进一步损害品牌形象。
  • 转移战场。与其在是不是预制菜的问题上纠缠,不如强调自己对食材安全、制作过程的严格控制,邀请消费者参观厨房,透明化操作流程。
  • 借势转化。理想的做法是与批评者沟通,化干戈为玉帛,甚至邀请对方深入了解品牌工艺与理念,将负面事件转化为展示品牌优势的机会。
  • 聚焦根本问题。西贝的根本问题不是预制菜,而是品牌定位不清和价格与价值不匹配。解决这些根本问题比争论是否使用预制菜更为重要。

法律诉讼可能会澄清预制菜的定义,但无法解决西贝面临的品牌认知危机。

无论法庭判决结果如何,消费者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罗永浩已经成功地将西贝推入了自己设置的议题中:证明你不是预制菜,那么为什么这么难吃?证明你是预制菜,那么为什么这么贵?

这场争论或许会像罗永浩当年砸西门子冰箱一样,促使整个行业更加重视消费体验与知情权。

而对于西贝来说,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一场诉讼的胜负,而是如何重新回答那个根本问题:西贝是谁?到底为谁服务?

转载请保留出处:万事屋 https://www.rei3.com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44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