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钱包里塞满各家银行信用卡是种时尚,如今却成了负担。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悄然告别了信用卡的“黄金时代”。
“最多的时候我有12张信用卡,但去年以来我把多余的信用卡都注销了,只留下一张备用。”北京白领君君(化名)说道。这并非个例,近年来,银行信用卡数据呈现集体缩水趋势。
央行数据显示,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从2022年6月末的8.07亿张减至2025年6月末的7.15亿张,蒸发了9200万张。仅2024年,就有4000万张信用卡从市场上悄然消失。
数据背后,信用卡大规模缩水
随着2025年上市银行中报收官,多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相关数据也浮出水面。根据6家国有大行、8家股份行(除浙商银行)披露的数据,上半年,这14家上市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7.52万亿元,相比年初下滑2.56%。
从具体银行来看,中国银行收缩最为明显,上半年信用卡贷款金额为5224.99亿元,较年初减少13.88%。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紧随其后,降幅分别为9.23%、8.07%。
就连素有“信用卡一哥”之称的招商银行也难以独善其身。今年上半年,招商银行实现信用卡交易额2.02万亿元,同比下降8.54%。
为何被抛弃?信用卡遭遇多方冷遇
年轻人不再青睐信用卡。“在没有花呗、抖音月付之前,信用卡还有点用,可以透支额度,但自从有了这些支付方式,信用卡就用不着了。”75后王丽娟(化名)表示。
95后肖寒则担心信用卡的高额度会让自己消费失控:“信用卡额度可至万元,怕忍不住就多花了。比起信用卡的高额诱惑,花呗、美团月付等工具‘小额可控’更受青睐。”
年费和高额息费劝退用户。95后陈钰刚毕业时使用过信用卡,但很快发现“经常收到短信和骚扰电话,并且还收取年费,不经常用很不划算”。
更令人咋舌的是,有人逾期还款2天利息超1000元。信用卡资深用户陈西使用招商银行信用卡已有5年,一直按时还款,但有一次因特殊原因逾期两天,就被扣了1000多元的循环利息。
银行焦虑,信用卡业务战略大调整
面对信用卡“退潮”,银行显然坐不住了。曾经靠各种优惠吸引用户的信用卡,现在正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抛弃。
银行信用卡开户的压力加大,送出的礼品也更加丰富。在招商银行某网点,陈列了空气炸锅、行李箱等信用卡办理赠品。
但即使银行卖力拉客,仍未能扭转信用卡颓势。这迫使银行开始调整经营战略,从“跑马圈地”的粗放发展阶段迈入专业精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建设银行在中报中称,信用卡贷款业务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开展消费金融专项行动,加强居民购车、家装、家具家电等“以旧换新”消费需求刺激。
交通银行则围绕文旅、美食、购物、出行等民生消费领域,积极开展全卡普惠活动,深化“最红星期五”品牌场景生态布局。
消费者维权,信用卡投诉激增
在信用卡“退潮”的同时,依然有很多消费者反映在办理或者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被坑”。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信用卡相关投诉量已突破41万条,大多集中在乱扣费、逾期利息费用高、收取年费不提醒等方面。
罗小白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自己曾被“莫名其妙”办了信用卡。去年在天府机场,有工作人员引导办理值机手续,对方表示可以办理川航免费会员,既可以作为会员卡,也是一张银行卡。
当花费3元办理后才发现,这实际上就是一张中信银行的信用卡。
未来何去何从?信用卡的转型之路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客群行为的全面转变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方面,年轻群体更倾向使用嵌入消费场景的互联网信用工具,其“先享后付”、免年费、小额灵活的特点更契合其消费习惯。
未来信用卡不会消失,而是会变得更加实用。一方面,高端客户将享受专属理财和私人银行联动权益;另一方面,基础客户将获得加油、买菜、缴水电费的小额优惠。
银行业逐渐意识到,与其追求发卡量,不如把存量客户服务好。差异化竞争成为关键,银行需要满足高端客户多样需求,同时满足基础客户刚性需求。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仅为0.52张,低于去年的0.54张。这个数字可能还会继续下降。
银行网点里,办理信用卡的柜台不再摆放在明显的位置上。曾经熙熙攘攘的信用卡中心,如今纷纷调整关闭——今年以来,获批终止营业的银行信用卡分中心已超40家。
信用卡并未消失,但它正在回归支付工具的本来面目。
本文由万事屋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本站链接。
文是楼上发的,图是楼上帖的,寻仇请认准对象。
有些是原创,有些图文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必删。
如果不爽,请怼作者,吐槽君和你们是一伙的!请勿伤及无辜...
本站所有原创帖均可复制、搬运,开网站就是为了大家一起乐乐,不在乎版权。
对了,本站小水管,垃圾服务器,请不要采集,吐槽君纯属用爱发电,经不起折腾。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