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水费短信像闹钟般准时抵达,数字精确到分却连续7个月纹丝不动——江西上饶的倪先生盯着手机屏幕上的“49.93元”,这个两年间出现7次的神奇数字,揭开了一场关于公用事业透明度的全民大讨论。
家住江西上饶龙潭新苑小区的倪先生发现,从2023年6月到2025年6月,他家有七个月的水费金额精确到分,都是49.93元。这种精确到分的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堪称奇迹,引发了他对自来水公司可能存在人为修改后台计费参数的质疑。
官方经过两个多月的详细调查,于2025年9月9日发布通报揭开了这个谜团——原来是供水行业通用的“去零取整”计费方式导致的。
诡异水费密码,数字巧合藏玄机
倪先生提供的缴费单据显示,在2023年12月,2024年1月、2月、4月,2025年1月、4月、6月这七个月份,他家水费清一色是49.93元。
不是心疼钱,是这事太蹊跷。倪先生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精确到分的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确实罕见。
按照上饶市自来水公司的解释,这源于供水行业通行的“去零取整”计费规则——当用水量在19.0至19.9吨之间时,均按19吨结算,余数则滚入下月计量。
多方参与调查,证实计费无篡改
上饶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此高度重视,及时依法依规开展了核查。7月25日和8月12日,该局先后两次在倪某本人、社区工作人员、物业工作人员共同见证下,对倪某在用的机械水表和水表远程传输系统进行核查。
调查结果显示:水表铅封完整且计量检定合格,水表远程传输系统无异常,计费系统抄收数据与水表底数一致。8月27日,市监局再次对计费系统进行复核,确认市自来水公司后台不具备操控计量参数的功能。
9月1日,市监局将核查结果在倪先生所在小区的公示栏进行了公开反馈,体现了调查工作的公开透明性。
“去零取整”规则,行业通用做法
官方通报明确指出,供水行业采取“去零取整”的通用计费方式。具体来说,如用户当月用水量为19.0-19.9吨之间,均按19吨整计费,余数计入下个月用水量。
这种计费方式在全国多地都有实施。四川广安的类似案例显示,当地供水企业对8.32吨水量按8吨结算,0.32吨余数累计到下月,导致用量稳定的用户出现多月费用相同的情况。
换算成上饶的水价标准,一级用水量(月均30吨以下)每吨2.627元(含大坳水库引水工程0.32元/吨),19吨水产生的49.93元费用完全符合官方定价。
回应公众关切,监管有待加强
尽管官方已经给出了合理解释,但事件暴露出的公用事业透明度问题仍值得深思。
智能水表取代人工抄表后,计量精度提升的同时,也因缺乏直观可见的读数过程降低了用户的参与感。倪先生的坚持代表了一种普遍心态:当生活经验与技术解释冲突时,人们更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
在法律层面,公用事业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信息公开应比普通企业更充分。根据住建部2022年实施的《供水、供气、供热等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实施办法》,供水企业应当主动公开水价标准、缴费程序、水质信息等七类服务信息。
沟通不足恶化,信任危机显现
事件处理过程中,自来水公司的一句“投诉属于诬告,已由公安机关立案”,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这种回应方式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用户与供水企业之间的对立情绪。事实上,公用事业作为服务行业,应当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用户质疑。
贵定县建立的“价格争议纠纷调解工作室”提供了一种思路——由第三方机构搭建沟通平台,既能专业解读行业规则,又能倾听用户合理诉求。
增加计费透明,重建用户信任
解决这类争议需要制度创新。对于供水企业而言,在现有信息公开基础上增加计费明细透明度,或许能化解大部分疑虑。
比如在水费账单中明示“本月实际计量19.7吨,按19吨结算,0.7吨转入下月”,这样就能让用户一目了然。数字化时代,用户对“机器读数”的信任建立需要更充分的信息披露。
上饶市市场监管局的通报显示,除7个争议月份外,倪先生家其他月份的水费存在正常波动,这从侧面印证了计费系统的基本可靠性。
上饶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经表示,下一步将加大相关政策宣传力度,并持续加强民生领域计量监管工作,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效能,完善长效机制。
信任重建之路漫长而曲折。公用事业单位唯有以更开放的沟通、更透明的机制,才能重建被数字鸿沟割裂的信任纽带。
因为每一分水费的背后,都承载着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朴素追求。
文是楼上发的,图是楼上帖的,寻仇请认准对象。
有些是原创,有些图文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必删。
如果不爽,请怼作者,吐槽君和你们是一伙的!请勿伤及无辜...
本站所有原创帖均可复制、搬运,开网站就是为了大家一起乐乐,不在乎版权。
对了,本站小水管,垃圾服务器,请不要采集,吐槽君纯属用爱发电,经不起折腾。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