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加热即食的酸菜鱼,一份几分钟搞定的辣椒炒肉,预制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领我们的餐桌和外卖盒。
一盘加热即食的酸菜鱼,一份几分钟搞定的辣椒炒肉,预制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领我们的餐桌和外卖盒。去年一张香港茶餐厅门口堆放大量预制米饭纸箱的照片在社交媒体疯传,许多人才意识到连一碗白饭餐厅都不再亲手煮了。
据业内人士估计,香港每十家餐厅中至少有六家在使用某种形式的预制食品。内地市场同样蓬勃发展,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2025年将突破6173亿元。
01 城市变革:街头味道消失,商场沦为预制菜天下
曾经藏着地道美味的城中村、老街巷,很多都被拆迁改造。以杭州为例,以前巷子里随处可见的夫妻小店,能靠低租金、灵活经营撑起一方美味。
可现在,餐馆想开门就得进商场。商场里不让用明火,油烟管控严,连装修都得按统一标准来,小馆子根本扛不住。
高租金更是压垮餐饮老板的最后一根稻草。每月房租就能压得小老板喘不过气,再加上人工成本上涨,以前靠“手艺吃饭”的夫妻店,根本敌不过连锁品牌的中央厨房。
连锁品牌用预制菜,不用依赖大厨,省了人工成本,还能保证每道菜味道一样,在商场里反而更有生存优势。久而久之,商场餐馆就成了预制菜的“天下”。
02 经济账本:预制菜成餐饮业“降本神器”
对餐馆老板来说,预制菜就是“降本神器”。有研报显示,用预制菜能让荤菜和调味品成本降17%,人工和租金成本省60%,整体净利率能提14个百分点。
一家潮州面档老板的经历很有说服力。他保留了最拿手的潮州面条现做,占营业额的三成,其余七成菜品全部改用预制菜。
原本需要聘请多名厨师和帮工,现在只需两个厨房工人加两个服务员,每月人工成本从二十多万降到七八万。在月营业额三十多万的情况下,他的面档总算能够维持盈利。
餐饮行业看着热闹,其实利润薄得可怜,头部餐饮的利润率也就3%左右。预制菜刚好能降低原材料损耗,减少人工依赖,还能让餐馆变得“可复制”。
03 资本力量:推动预制菜成为“可复制”的生意
资本最看重的就是预制菜背后的“赚钱逻辑”和“可复制性”。一旦餐馆靠预制菜实现标准化,就能跨区域开店,快速扩张规模。
就像海底捞能上市,就是因为它把火锅变成了“无大厨模式”:底料和食材提前标准化,顾客自己煮,不用靠厨师,开店流程能快速复制。
预制菜也是一样,为餐饮品牌提供了标准化解决方案。资本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可复制”的生意,未来用预制菜的餐饮品牌,很可能批量上市。
对资本来说,这不是简单的“卖饭”,而是能带来高估值、稳定现金流的生意,自然会不遗余力地推预制菜。
04 消费需求:年轻人生活方式变革的产物
预制菜不仅满足了餐饮企业的需求,也契合了现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便捷性具有较高要求,大部分消费者因省时省力而选择预制菜。
在任何场景下都不接受预制菜的受访者占比只有9.1%,不足一成。比自己做饭方便,比外卖更干净、好吃且便宜,预制菜已经成为年轻人在家吃饭场景下,做饭和点外卖之外的第三种解决方案。
2025年春节预制菜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22~31岁人群为消费主力军,占比高达43%。
05 技术突破:从“难吃”到“还行”的进化
预制菜能够被广泛接受,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早期的预制菜确实存在口味复原度低、口感差等问题,但现在的预制菜已经大大改善了。
气调贮藏根据预制菜所处环境对温度、湿度、气体等参数主动进行针对性调控,已被广泛应用于预制菜的贮藏保鲜。液氮速冻是目前先进的速冻保鲜技术之一,因其能迅速降低产品中心温度。
万世集团甚至斥资300多万港币从日本引进细胞冷冻技术,这种零下50度的极低温保存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保持食材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
06 争议焦点: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冤种感”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反感,本质上不是对这种食品形态的否定,而是对“信息不对称”和“价值错配”的抵触。
江苏省消保委调查显示,78.1%的消费者就餐时未被告知食用预制菜,62.8%的消费者遭遇过预制菜冒充现做菜的情况。消费者支付溢价期待“锅气”和“新鲜现做”,却得到工业化产品,价值落差引发不满。
西贝曾表示:中央厨房切好的羊排不算预制菜,只有冷冻加热的才算,他们那叫“预加工”不是“预制菜”。而消费者则回应:“我们在意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花现做的钱吃预制菜”的冤种感。”
07 未来走向:透明化与差异化并存
预制菜行业的未来发展可能会走向两个方向:一是透明化,二是差异化。
透明化是指餐饮企业明确告知消费者哪些是预制菜,哪些是现做菜,让消费者有选择权。技术上,区块链溯源和实时监控可消除信息差,公开预制菜和现做菜占比,赢得消费者信任。
差异化则是指预制菜企业开发具有特色的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专注于特定地域的特色菜系(如粤菜、川菜),或开发适合特定人群的健康预制菜(如素食者、健身爱好者等),可以帮助创业者在同质化市场中找到突破口。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186家暴涨至10661家。这场餐桌革命已经不可避免。
就像现在的奶茶赛道,靠标准化配方和供应链能快速开连锁店,未来用预制菜的餐饮品牌,也可能批量上市。对资本来说,这不是简单的“卖饭”,而是能带来高估值、稳定现金流的生意。
或许未来,我们还能找到平衡,让标准化的预制菜满足效率需求,也让街头美食的烟火气,不至于彻底消失在城市的发展里。
万事屋版权信息,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www.rei3.com
没有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