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开微博,热搜第一条直接让我手里的奶茶都不香了——#96年女生已经是博导了#!28岁就当上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这是什么开挂人生?!仔细一看,原来浙大哲学学院新引进的教师江佳凤,1996年出生,顶着”博士生导师”头衔,研究的是高深莫测的朱子学和宋明理学。
网友瞬间炸锅:“我28岁还在纠结中午吃啥,人家已经带博士了?” 这差距简直比地球到冥王星还远啊!
一、开挂的学术履历,96年博导凭啥是她?
点开江佳凤的简历,我算是明白了什么叫”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努力“:
- 🎓 南昌大学文学学士 → 厦门大学哲学硕士 → 北师大哲学博士
- 🌍 国家公派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 📚 在《哲学研究》等顶级期刊发论文6篇(这刊物有多牛?简单说就是你发一篇就能在高校横着走)
- 🔍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文科研究的”国家级副本”难度系数MAX)
- 🏆 拿奖拿到手软:国家奖学金、北师大创新奖特等奖、优秀博士论文……
更服气的是人家研究的是《孟子》”尽心”章,把先秦到清初的儒家思想流变扒得明明白白,还跨界研究韩国儒学。果然真正的学霸连玩学术都这么硬核!
二、浙大紧急回应:博导≠马上带博士!
热搜一上,浙大哲学学院赶紧出来科普:“各位吃瓜群众冷静!这只是代表她有招生资格!” 原来学院有五六十号教授排着队等博士生,每年名额才20个左右,新人想第一年就招到博士生?概率堪比在西湖边捡到白娘子。
更扎心的是——今年引进的三位新人里居然有两个96年的! 另一位郭敬小姐姐同样是博导,北大本科+港中文硕士+清华博士,研究梵汉佛典比较。所以别盯着一个人酸了,这届年轻人是组团来碾压我们的😂
三、起底浙大”百人计划”:年轻学者的VIP通道
当我正纳闷”博士毕业就能当博导?”时,江佳凤本人亲自解密:全靠浙大”百人计划研究员”制度!这个专门给青年学者开绿灯的项目规定:35岁以下、水平堪比国际名校副教授的,直接给研究员岗位+博士生招生资格。
说白了这就是学术界的“破格录取”通道。其实国内多所高校已试点改革,博导不再是教授专属,只要你有本事、有经费、学校有博士点,讲师也能带博士。
四、90后博导崛起:实验室的画风突变
现在高校实验室里,90后博导正批量上线。带来的变化笑中带暖:
- 👩🏫 师生变”战友”:学生直言”和导师像朋友,压力大了一起吐槽,卡文时集体奶茶续命”
- 💡 辈分鸿沟消失:再也不用战战兢兢敲导师门,微信斗图随时搞学术
- 🔥 学术也追热点:年轻导师自带前沿视角,传统文化研究都能玩出国际范儿
当然他们压力也山大——“非升即走”就像悬在头上的大刀,要扛科研、教学、申项目、带娃(如果有的话)四座大山。所以别光羡慕人家头衔亮眼,深夜改论文掉头发的时候咱可没看见啊!
五、打破论资排辈:学术界需要更多”江佳凤”
面对部分”太年轻压不住场”的质疑,中青报直接甩出金句:“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在学术圈混终究要靠真本事,不是比谁粉笔灰沾得多。当高校能抛开年龄偏见,让28岁和58岁学者公平竞争——这才是人才该有的样子!
不过话说回来,要留住这些学术新星,光给头衔还不够:
- ❌ 减掉表格考核:别让填材料占半天,逼得学者熬夜做科研
- 🌱 允许试错躺平:创新需要”发呆期”,别总KPI轰炸
- 🤝 建导师帮扶团:萌新教授也需要大佬指点迷津啊
写在最后:让学术新星不再上热搜的那天
当看到28岁博导上热搜,既欣慰又心酸——欣慰于年轻学人被看见,心酸的是这仍被当作”奇闻”。什么时候”96年博导”不再是新闻标题,而是高校常态,我们的学术界才算真正”支棱”起来。
毕竟孟子早说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当年轻英才开始培育新英才,这场静水流深的变革,或许比热搜更有价值。
最后灵魂拷问:28岁的你,现在在干嘛? (我先招了——正在猛吸”博导同款”奶茶压惊中🧋)
没有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