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伪史吗?当然有,全球历史都有存疑的地方,这是必然的。你可以合理怀疑,大胆假设,合理求证,用证据说话。但像黄河清这种明言不需要证据就判定西方伪史,甚至全盘否定,这就是侮辱大家智商了,危害极其严重。
历史研究本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当黄河清公开宣称无需证据即可全盘否定西方历史,这不仅是对学术底线的践踏,更是一场危害深远的反智狂欢。理性探讨与造谣抹黑,界限何在?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其真实面貌往往掩藏在时光的尘埃之下。全球范围内,无论是东方的夏商周断代,还是西方的金字塔建造之谜、古希腊文献传承,都存在值得探讨和存疑之处。西方历史,如同所有文明的历史一样,当然有其需要深入研究甚至合理质疑的地方。这是历史学发展的必然动力——在证据链中寻找真相,在逻辑推演中接近过去。
合理存疑 vs 全盘否定:学术的边界
健康的学术态度鼓励“大胆假设,合理求证,用证据说话”。对西方伪史论调的兴趣,若建立在严谨的史料分析、考古发现对比、逻辑推理基础上,即使结论颠覆传统认知,也属于学术探讨的范畴。这种探讨推动着我们对古代世界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当这种质疑滑向另一个极端——像黄河清那样,公然宣称不需要任何实质证据,就可以对整个西方古代文明史进行全盘否定和“判伪”——性质就彻底变了。这不再是学术探讨,而是彻头彻尾的反智主义宣言。
黄河清逻辑:对智识的侮辱与危害
黄河清式的“西方伪史”论断,其核心荒谬性在于:
- 摒弃证据原则: 公然否定历史研究最基础的“论从史出”原则,将个人臆断凌驾于实证之上。
- 全盘否定,罔顾事实: 无视海量的考古遗存、文字记录、交叉印证(包括来自东方文明的记载),将复杂多元的古代西方文明简化为一个巨大的“谎言”。
- 诉诸情绪,而非理性: 其言论往往迎合某种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或阴谋论想象,而非基于客观分析。
这种论调危害极其严重:
- 践踏学术根基: 摧毁历史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赖以生存的实证精神和逻辑理性。
- 误导公众认知: 让不明真相的公众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严重误解,助长文化封闭和盲目自大。
- 毒化舆论环境: 将严肃的历史讨论拉低到无底线抹黑和站队骂战的层次,阻碍真正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 助长“历史虚无主义”: 如果西方史可以无需证据全盘否定,那么同样的逻辑也可以用于否定任何国家的历史,最终瓦解的是人类对自身文明传承的基本信任。
赚钱不寒碜,但造谣抹黑就大缺大德了属于是
我们尊重不同的学术观点,也理解知识传播需要市场支持。靠传播真知灼见、提供独特视角来获得收益,无可厚非。
然而,像黄河清这样,通过散布“无需证据的西方伪史”论这种极端、反智、违背基本学术伦理的观点来吸引眼球、收割流量、贩卖书籍,这就是赤裸裸的“靠造谣抹黑来赚钱”。这不仅是对受众智商的侮辱,更是极其缺德的行为。它消耗的是公众对知识的信任,破坏的是健康的文化生态。
结语:回归理性,尊重证据
对任何文明的历史进行探讨和质疑,都是学术进步的阶梯。西方历史研究也不例外。我们欢迎基于证据、逻辑严密的讨论,无论其结论是否挑战传统认知。这种讨论有助于我们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但是,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黄河清式的“西方伪史”全盘否定论。它披着“批判”的外衣,行的却是反智、抹黑、煽动之实。抛弃证据的“批判”,不是勇敢,而是愚昧;全盘否定的“颠覆”,不是深刻,而是灾难。历史研究,请回归证据与理性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