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清晨7时30分,青岛大学浮山校区滢园宿舍,一位58岁的宿管大爷被发现在值班室离世。当日青岛气温突破40℃,他那间不足10平米的通风不良平房,实测室内温度高达51℃。急救人员到场确认:高温中暑是直接死因。
在社交媒体上,学生们自发悼念这位无名的大爷:他收养了数十只校园流浪猫,将仅有的三台电扇全部让给猫仔;自己连续8个月被拖欠工资,却坚持用退休金购买猫粮;常年煮挂面充饥,连食堂最便宜的饭菜都舍不得买;穿着学生丢弃的旧衣,却为生病的猫默默流泪。
被”外包”切割的生命
校方通报轻描淡写:”宿管属外包人员”。更荒诞的是,中标该校物业的山东明德物业旋即声明:死者”非我司员工”。当舆论追问究竟谁该负责时,校方后勤部门透露的细节令人心寒——就在去世前一周,大爷曾恳求安装空调,得到的答复是:”再忍忍”。
二、外包迷宫的罪与罚
1. 责任溶解的魔术
青岛大学将宿舍管理拆解给三家物业公司:明德物业负责人才公寓,大海源物业接管科技园楼宇,另有公司分管浮山校区西院。这种外包结构形成完美的责任缓冲区:
- 用工层面:校方声称”不直接雇佣”,回避《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的雇主责任(≥33℃须提供降温设备)
- 支付层面:拖欠工资时,物业推诿”学校未结算”,学校反驳”已付外包费”
- 道德层面:大爷生前连风扇都需自购,校方却投入125万建设”智慧宿舍系统”
2. 外包暴力的温床
这并非青大首次因外包问题引发众怒。2021年5月,外包保安王某驾驶巡逻车超速行驶,辱骂学生后抢夺手机殴打取证者。校方当时的处理模板如出一辙:”责成保安公司辞退当事人”。当外包成为资本压榨的遮羞布:
- 成本转嫁:物业公司为中标压价,最终克扣一线员工薪资福利(8个月欠薪涉嫌违反《劳动法》第50条)
- 监管真空:学校对外包岗位”只使用不管理”,连基本劳动条件都不监督
- 追责困境:家属维权需同时对抗学校、物业、劳务中介多层壁垒
3. 制度性冷漠的蔓延
当值班室温度升至51℃时,教职工办公楼空调却”开到能冻死北极熊”(学生原话);当大爷用退休金买猫粮时,校方刚招标完智慧宿舍系统;当学生集体请愿装空调,答复是”今年没想到这么热”。这种对比揭露了外包制度的核心逻辑:将人的价值异化为可切割的成本单元。
三、谁在助长外包失控?
1. 法律执行的失语
尽管《劳动合同法》第92条明确:”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对劳动者权益受损承担连带责任”,但实践中鲜见学校因外包员工权益被追责。更讽刺的是,当城管外包人员抢夺小贩甘蔗引发舆情时,南通市政府至少懂得问责监管领导;而在高校,人命竟换不来一次问责。
2. 高校行政化的恶果
青岛大学每年预算超20亿,却存在多重资源失衡:
- 空间特权:留学生公寓标配空调,本土学生宿舍靠湿毛巾降温
- 支出错位:豪掷百万办毕业演唱会,无视宿管值班室基础设备缺失
- 责任倒置:后勤部门有钱升级”智慧系统”,无钱解决51℃高温险境
外包制度下的责任真空
外包不应成为责任蒸发器!任何机构使用外包人员,必须守住这些底线:
- 物理环境底线:工作场所必须符合《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33℃须配备空调(非风扇!)
- 法律连带底线:用工单位须审核外包合同是否覆盖社保、高温津贴、劳保设备,并留存保证金
- 道德审查底线:将外包员工生存状态纳入高校社会责任评估,拒绝与欠薪企业合作
3. 人性救赎的微光
事件中唯一暖色来自学生:他们用菊花铺满值班室门口,接力收养大爷留下的流浪猫,在社交媒体呐喊”空调不需要用命换”。这些行动反衬出大学管理者最缺失的品质——对生命的敬畏。
结语:当大爷把风扇让给猫之后
宿管大爷去世后,他救助的流浪猫在值班室角落产下幼崽。新生命嗷嗷待哺的叫声,与值班室久未修理的空调插座形成残酷对照。这个细节恰是外包伦理困局的隐喻:当制度纵容强者对弱者无限转嫁风险时,最后连给予流浪猫三台风扇的微光,都将被51℃的高温吞噬。
法律可以裁定工亡赔偿(一次性补助约106万),但永远无法补偿那座失去温度的高校。只有当学校意识到:外包的是服务,不是良知,宿管大爷的死亡才不会只是热搜上短暂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