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专家马伯英教授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就是中医被西医取代是一个长期和漫长的过程。但有一件事的爆发却在短时间里大大加速了中医衰败的速度,这件事就是——甲午战争
mr深水曾经科普过,因为中医在日本戊辰战争期间的拉跨表现,最终导致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第一时间废止了中医,全面倒向了西医的怀抱。感兴趣的可以看深水哥此前的科普:
樊院士说中医比肩现代医学且不可替代 ,中医真有这么厉害吗?看看深水哥怎么回答
那么甲午战争期间,中医在战场上的表现到底如何呢?
1885年李鸿章建立北洋舰队,在起草《北洋海军章程》提到了需要配套的战场医疗保障手段,其中提到了对医生的要求是:
“医官须粗通岐黄”
说白了,当时为北洋舰队和淮军提供战场医疗保障的,是如假包换的中医
当时李鸿章从直隶招聘了200多人的中医队伍,这些中医组成了战场医疗保证团队,随着北洋舰队和淮军一同上了甲午战争的战场
用一个字形容中医在战场上的表现就是——烂
这绝对不是我夸张,《清末海军史料》记载了大量战场上中医的“骚操作”
当时每个淮军士兵都配备了用三七粉、艾草炭混合麻油做的中药止血膏,这东西没有任何消毒能力,经常导致士兵受伤后感染死亡。后来平壤战役中卫汝贵部的士兵宁可用烧红烙铁直接灼烧断肢伤口,也不愿意使用止血膏

旅顺战役时,淮军里的中医还有用童子尿为伤员“解毒”,导致伤员伤口加速感染
战斗期间淮军还从山东临时征调了一批号称会治疗外伤的中医,结果这帮人上了战场后打开医药箱一看,竟然是大把大把的鸦片。他们就用鸦片给士兵镇痛,导致有士兵在战场上出现幻觉坠城
后来淮军干脆给每个伤员发放2两银子,要求其“自行求医”,反正军队里的中医也搞不定
北洋水师舰船配备的中医医官仅能处理浅表外伤(如金疮药敷贴),对炮弹造成的开放性骨折或内脏破裂完全无法应对,重伤员死亡率超过70%
后来北洋水师“致远”舰沉没前,20名重伤船员被转移至“靖远”舰。但舰上只有1名中医,根本不会处理枪伤,最终20余名伤员全部死亡
最出名的就是丁汝昌了,他在“定远”舰指挥时右腿被弹片击中,随船的中医竟然也是用生石灰混合麻油外敷,结果不出意外丁汝昌严重感染,被迫卧床半月
所以我说中医保障下的战场医疗卫生情况,只能用一个字“烂”来形容,没什么异议吧?
所谓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我们再来看看日军这边的情况
日本在1874年引入德国外科教材培训军医,强制规定所有军医必须通过东京陆军军医学校考核

同时日本海颁布了《陆军卫生勤务令》,建立了完善的“卫生员—卫生队—野战医院”三级医疗保障体系
前线卫生员随身携带急救包(内含止血绷带、吗啡注射剂),可以在战场对伤员进行初步处理
卫生队配备移动手术帐篷,可在战场5公里内实施截肢、取弹片等紧急手术,并使用氯仿麻醉降低死亡率
野战医院则设于交通枢纽,配置专职军医和护士,黄海海战中“松岛”舰重伤员只用48小时就可以转运至长崎的基地医院
而日本联合舰队每艘战舰上都配备专用医疗舱室,储存生理盐水、手术器械等物资。在家务开战前还储备3万份奎宁以预防疟疾
那么西医在甲午战争期间的日本军队里,表现的又如何呢?
还是一个字形容——强!
我们依然来看史料记载,这些资料来自甲午战争后日方出版的《日清战争实记》
平壤战役后,第二军野战医院48小时内完成327例截肢手术,使用氯仿麻醉使术后死亡率降至12%,而中国军队这边的截肢死亡率则是70%
日军在战场一线设置“绷带所”,配备军医、卫生员及看护妇(女护士),第一时间对伤员进行止血、包扎等初步处理,重伤员能在15分钟内转运至后方,一线士兵因伤死亡率只有13%
日军这边强制士兵饮用煮沸水、定期更换绷带,降低伤口感染率至18%。而中国军队却因使用海水清洗伤口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超50%
1895年日军占领威海卫后,将中国军队的火药库改建成战地医院,在48小时收治伤员400余人,只有不到10%的伤员死亡。同时立即在刘公岛建立检疫所,对中国军队的俘虏实施硫磺熏蒸防疫,遏制了天花疫情扩散

日军兵站总监部在辽东半岛战役期间,向前线输送止血绷带4.2万卷、奎宁片1.5万份,并强制士兵每日服用大蒜预防霍乱
……
因为中医在中国军队里的表现实在是太拉跨,身在天津的李鸿章通过自己的关系,联络了西方在天津的慈善团体组成了红十字会医院,对伤兵和难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例如天津红十字会医院曾经向营口派遣了医疗队,协助当地医院救助伤员和难民
旅顺沦陷后,天津红十字会医院还派人前往旅顺试图救治伤员。而日军因为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为了避免事情暴露,因此拒绝红十字会的轮船进入港口
不得已天津红十字会医院在营口建立了远离战场的战场医院,因为日本也加入了红十字会,因此对于这里的红十字会医院的工作未加以直接干涉
不过日本却检查中立情况的名义,派专员对医院里中国伤兵的伤势情况进行战伤学研究,以便了解日军所装备武器,特别是村田步枪在实战中的杀伤效果,不过这就是后话了

一场大战,暴露中医在急救、外科和防疫上的严重缺陷,直接引发了国内舆论对中医“落后”的大批判
而知识界也将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斥为“封建糟粕”,认为其阻碍科学化进程和国家富强,是导致甲午战败的原因质疑
10年后,也就是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当时的两广总督岑春煊开始在广州设立了随营医院,效仿日本“军医—药品—运输”标准化体系,开始建立第一支中国现代化的军医队伍
而这支队伍已经100%是由西医构成的了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为何中国西医盛过中医?
冤有头、债有主,中医的衰败不要去怪中国人不爱国,也不要去搞“洛克菲勒消灭中医”的阴谋论
一场甲午战争让中医真实的水平暴露无遗,此时任何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都不足以告慰那些因受伤却得不到有效治疗的死亡士兵的在天之灵
也正是因为水平暴露了,中国才真正意识到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才开始引入西方的现代医学,逐步取代中医成为中国的主流医学
所以中医的衰败就是时代进步了,淘汰了一直裹足不前的中医,是时代不需要你中医,这点怪不得别人

没有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