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家长在朋友圈发了张生物课本的截图,骂教材太恶心,说里面居然用“变态”这个词,他没提这是讲蝌蚪怎么变成青蛙的,很多人看了图也跟着生气,觉得课本教坏孩子,可这词在生物课里用了十几年了,就是说动物身体变化大,比如毛毛虫变蝴蝶,蝌蚪变青蛙。

这个词平时说起来确实容易让人多想,可科学书里用的就是它本来的意思,就像“锑”这个元素,有人念成sb就以为是骂人,还有古诗里“停车坐爱枫林晚”,也有人硬往别处想,这种误会不是新事,现在又翻出来一遍,语言这东西,得看是在哪儿说、跟谁说、为啥说,离开了上下文,再正经的词也能被掰成别的意思。

这位家长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很多父母一看到自己看不懂的词,第一反应就是这词不能让孩子碰,他们不查老师的教学用书,也不问学校老师,直接上网发脾气,这不是关心教育,是拿自己的感觉当尺子,有些人自己上学时就没搞明白,现在却要替孩子挑课本,结果越闹越厉害,反倒让真正懂行的人头疼。

网上一闹起来,评论区就更热闹了,有人说学渣父母别碰教材,也有人说连变态都不懂还管孩子学习,这些话听着不舒服,但背后是大家对教育越来越没底,这几年总有人吵教材删了鲁迅改了插图换了课文,每次都是家长先炸锅,最后专家出来解释,2025年教育部刚出新规定,说家长该配合老师,别自己当主编,可现实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该找谁问清楚。

日本小学课本里也用“変態”这个词,意思没变,没人闹起来,因为他们从小告诉孩子,同一个词在不同地方意思不一样,我们这边呢,学校发教材连个术语说明都没有,孩子看不懂,家长更摸不着头脑,社交媒体上一发帖,配上个夸张标题,立马有人点赞转发,平台也不拦,也不加个提示说这个词是科学术语,情绪一上来,事实就没人管了。

遇到这种事,家长先别急着骂人,翻翻教师用书,或者直接去问科学老师,真觉得不对劲,就按正规渠道反映,学校也该在每本书开头加一页小贴士,用图和简单的话告诉孩子,这里说的“变态”不是骂人,是讲动物怎么变样子,平台也得管一管,一看到教育类的讨论帖,就自动弹个链接,说清楚这个词在哪个课里头怎么用。
这场风波闹得不小,其实不是教材有问题,是很多人一看到陌生词就躲,不肯多看一眼,孩子在学校学的东西,家长自己有时也说不清,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躲开所有听不懂的词,而是教他们看到不懂的就问,这话是谁说的,到底什么意思。
文是楼上发的,图是楼上帖的,寻仇请认准对象。
有些是原创,有些图文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必删。
如果不爽,请怼作者,吐槽君和你们是一伙的!请勿伤及无辜...
本站所有原创帖均可复制、搬运,开网站就是为了大家一起乐乐,不在乎版权。
对了,本站小水管,垃圾服务器,请不要采集,吐槽君纯属用爱发电,经不起折腾。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