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教育行业发展得不错,好多高学历、想法新的年轻人,其中还有不少不是学师范专业的,都进了教师队伍,给这行带来了新活力。

但有些非师范生没专门去练师范生素来就该掌握的 “三笔字”,也就是黑板字、硬笔字和毛笔字。这就为以后因为字体引发争议埋下了隐患。

有个女老师就因为板书字体的事儿被大家关注了。她写的板书字体特别幼稚,就跟小学生或者刚开始练字的孩子写的差不多。
她自己还开玩笑说 “这字得赶紧看,过会儿我自己都不认识写啥了”。这事儿被分享到网上后,慢慢就火了。

家长看到这位老师这幼稚的字体后,心里就犯嘀咕了,有两个疑问。
第一个是,老师自己都可能不认识自己写的字,写在黑板上,学生怎么能理解知识点呢?
第二个是,家长把老师的字体和六年级女生的字体一对比,觉得老师的字还不如小学生写得好,接着就怀疑这老师教师资格证是不是有问题。
有家长就以 “字体可能影响学生” 这个理由去投诉了。

虽说有消息说这个老师平常教学表现挺好的,但架不住家长投诉,再加上网上舆论闹得越来越大,在这双重压力下,学校最后就以 “字迹问题” 为由,让这位女老师停职了 。
20 年前家长胡搅蛮缠会被处理,现在反而老师受罚。

教学能力、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等核心指标难以量化,而字迹工整,是否用多媒体等表面标准易判断,导致管理者和部分家长习惯性用形式替代本质。
家长觉得花了钱就该有高水准老师,却忘了教育的核心是知识传递而非完美表演。若这种倾向持续,未来可能出现因老师方言口音、穿着风格投诉的更荒诞场景,最终损害的是教育的多样性。
家长认为老师必须教好写字,老师支持者则认为家长应承担部分教育责任。
如今不少家长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归咎于学校,缺乏 “家校共育” 的意识,甚至用 “投诉” 作为施压手段。
好老师的核心是责任心与关爱,但当家长动辄因细节苛责,教师会陷入 “不敢创新、只求无过” 的困境,最终受伤的是学生。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教知识,还要兼顾书写、穿搭、沟通等多重 “附加任务”。
教师的专业判断常被家长和舆论否定,老师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人,做好做坏都有人指责。
当一位教学出色的老师因字体被停职,传递的信号是教师的专业价值不如表面规范重要,这会打击年轻教师的积极性,也让更多人对教师职业望而却步。
老师是传授知识不是表演写字,应把课堂时间优先留给知识点讲解,而非字体雕琢。

针对小学生的书写教育,可通过 “书法课”“字帖练习” 等专门环节解决,而非将责任全部压给任课教师。
教育包容些更好,家长需给予教师一定的专业信任,避免因过度焦虑引发苛责式投诉。
字写不好代表教的不好,写字是教学工具,不是教学本身。
如果一位老师字虽不工整,但板书逻辑清晰,能把复杂知识点拆解得通俗易懂,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会应用,考试成绩稳定提升,那能说他教得不好吗?

反之,若一位老师字写得如印刷体,但板书杂乱无章,讲课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知识点根本没吸收,这种字好但教差的情况,难道反而算教得好?
把写字好坏等同于教学好坏,把工具当成了目标,教育不应该以学生收获为核心吗?
长期以来,教师要以身作则的理念被过度解读,从言行端正延伸到字体工整、穿着得体等细节,甚至形成教师必须完美无缺的隐性要求,却忘了教师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短板和个性,只要不影响核心教学,就该有包容的空间。
文是楼上发的,图是楼上帖的,寻仇请认准对象。
有些是原创,有些图文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必删。
如果不爽,请怼作者,吐槽君和你们是一伙的!请勿伤及无辜...
本站所有原创帖均可复制、搬运,开网站就是为了大家一起乐乐,不在乎版权。
对了,本站小水管,垃圾服务器,请不要采集,吐槽君纯属用爱发电,经不起折腾。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