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放榜,总有一些名字会成为话题中心,他们或许是因为金榜题名,或许是因为意外落榜。
而在湖南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一个叫李金山的男孩,却因为一场“离奇”的高考成绩,引发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争论。

一个不该出现的低分
李金山是学校里的传奇,从高一到高三,他的成绩始终稳居年级第一,模拟考分数从未低于600分,甚至多次突破700分大关。
在老师和同学眼中,他是“清北预备生”,是那种即使发挥失常也能稳进重点大学的学生。
然而,2011年高考成绩公布那天,所有人都傻眼了,李金山的总分只有239分。

这个分数,别说重点大学,连一所普通专科都难以录取,班主任李存义第一反应是“系统出错”。他冲到教育局,反复核对信息,却被告知成绩无误。
李存义不甘心,又申请调阅考场监控,他知道,这个孩子身上,一定发生了什么。

监控录像下的真相
监控画面中,李金山的身影出现在考场,他低着头,笔在试卷和草稿纸间来回移动。
前两场考试,李金山看起来并无异常,但到了第三场,李存义发现了问题,李金山把答案全部写在草稿纸上,而正式答卷几乎一片空白。

后面的几场考试,他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认真审题、详细演算、草稿纸上写满解答,但答题卡上始终寥寥几笔。
这不是失误,而是刻意为之。
那李金山明明是学霸的实力,为何要做出弱鸡的表现?

李存义决定去李金山家看看,他知道这孩子家境不好,但真正走进那个破旧的窑洞时,他还是被震撼了。
屋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墙上糊着旧报纸,一张木板床占去大半空间。

李金山的父亲卧病在床,母亲佝偻着腰在灶台前忙活,见到老师来了,他们手足无措地搬来一张瘸腿的凳子,用袖子擦了又擦。
午饭时,桌上摆着一盘炒鸡蛋、两碟青菜,李金山的母亲不停地把鸡蛋往老师碗里夹,自己一口都不碰。
李存义知道,这盘鸡蛋,可能是这个家里最奢侈的一顿饭。

饭后,李存义在工地上找到了李金山,这个本该在大学校园里的少年,正扛着水泥袋,满头是灰。
面对老师的质问,李金山终于开口。
父亲病重,母亲体弱,家里早已债台高筑,他知道,即使考上清华北大,学费、生活费也会压垮这个家。
而如果自己放弃升学,早点打工,至少能减轻父母的负担。
“我不能让爸妈再为我受苦了。”他说这话时,眼神里没有委屈,只有一种过早成熟的平静。

李存义听得心酸,他想起监控里那个在考场上“演戏”的少年,他不是不会答题,而是在用最笨的方式,切断自己的后路。
李存义没有放弃,他告诉李金山,大学有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俭学,甚至社会捐助,“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对你来说,它是最有可能改变命运的路。”
李存义还联系了学校、当地政府,为李金山争取到复读的机会和部分生活补助。

一年后,李金山再次走进高考考场。
这一次,他没有保留,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他没有选择清华北大,而是挑了一所离家近的学校,“方便照顾父母。”

寒门再难出贵子?
在教育资源日益分化的今天,寒门学子面临的早已不仅仅是“能不能考上”的问题,更是“敢不敢考上”的困境,他们背后是病弱的父母、贫困的家庭、沉重的债务,这些现实压力,远比试卷上的难题更让人无力。

有人说,寒门难出贵子,是因为穷孩子缺乏资源、视野窄、起点低,但李金山们证明,他们缺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机会,一个不被经济压力压垮的机会,一个被人拉一把的机会。
可李金山也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不放弃他的老师,但还有多少“李金山”在沉默中选择了自我牺牲?

教育公平,不仅仅是分数线的公平,更是机会的公平、资源的公平、关注的公平,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存义”,需要更完善的助学机制,需要社会对寒门学子多一份看见和理解。
结语
李金山让我们看到,寒门学子的困境从未消失,但也让我们相信:只要有人愿意伸手,就没有人会被永远困在原地。
教育的目的,不是筛选出少数“贵子”,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资料

文是楼上发的,图是楼上帖的,寻仇请认准对象。
有些是原创,有些图文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必删。
如果不爽,请怼作者,吐槽君和你们是一伙的!请勿伤及无辜...
本站所有原创帖均可复制、搬运,开网站就是为了大家一起乐乐,不在乎版权。
对了,本站小水管,垃圾服务器,请不要采集,吐槽君纯属用爱发电,经不起折腾。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