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一个月前的朋友圈,我竟然无法理解当时那个情绪崩溃的自己,这种自我隔阂感正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讨论。
“Hi一小时之后的我,我是一小时之前的你。”这种开场通常以礼貌微笑开始,以白眼怒骂结束。最近,社交媒体上流行起与几小时前的自己对话的新玩法,结果却出人意料——大家纷纷选择对自己不假辞色,保持”之前还是给你太多好脸色了”的态度。
在词条”和一小时前的自己对话”下的视频中,几小时前的主人公们或整齐利落地打算开启一段元气旅程,或兴致勃勃地规划着自律有序的下个小时。但在几小时后,回应他们的往往是垂头丧气、因疏忽或意外毁了计划的自己。
隔空对话,自我为何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计划破产后,面对那个只顾天真而没有预见失败的自己,大家选择不留情面地指责或理直气壮地回怼。这种跨越时空的针锋相对,让网友调侃”人甚至不能共情一小时前的自己“。
这种自我分离现象正在微博上引发热议。许多人发现,不仅难以理解他人,甚至难以理解不久前的自己。那种情绪和思考方式,仿佛来自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当我们回顾自己一个月前发布的内容、写下的文字、甚至只是当时的情绪状态,都会产生一种奇怪的疏离感。那个曾经让我们情绪波动的大事,现在看来可能微不足道。
社交媒体时代,自我共情的消失殆尽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都在产出大量的”数字足迹“。这些记录本应是帮助我们回忆和理解的工具,却常常成为我们无法理解过去的源头。
像小周这样的年轻人,一天花费8小时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地刷微博、看朋友圈、浏览小红书,生怕漏掉任何信息。但这种持续的外部刺激和情绪投入,反而让我们与自己的内心感受越来越远。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时间越长,用户的主观孤独感越强烈。每天刷得越多,反而越觉得没人理解你。这种理解缺失甚至延伸到了对自我的理解。
理想与现实,两个自我的激烈内战
当我们观看那些”和自己对话”的视频,会发现左右分屏短短数十秒的视频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鲜明地割席分坐,不加掩饰地表达着对对方的不满。
这种分裂不仅招笑和靠戏剧冲突吸睛,更外化了每个人内心世界存在的长期矛盾。过去,我们在”理想自我”前因未达目标而怯懦自卑,现在,”现实自我”站到了与之同等的高度,指责其过于天真、偏离实际。
网友对此调侃道:”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自己不清楚吗?你凭什么说我?”这种自嘲式的对话,实际上是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一种尝试。
共情过载,当代人的情感资源枯竭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难以共情他人,甚至难以共情过去的自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共情能力已经超负荷。
现代社会,特别是社交媒体带来的信息爆炸,让我们每天都暴露在海量的情感信息和负面新闻中。有些人因为共情能力特别强,甚至会与受害者们狠狠地共情,结果不仅毁了自己的好心情,还陷入了抑郁情绪之中,一度难以走出来。
这种替代性创伤,是指由共情引起的创伤体验——虽然人们没有亲历创伤事件,但因为他人遭受创伤的共情,也会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精神崩溃等创伤反应。
自我保护,情感边界成为必备技能
面对这种情况,许多人选择了”新闻回避“——指受众在一段特定时间内有意识地逃避或拒绝部分或全部新闻内容的行为。
一些人通过”非必要不关注”的方式实现自我保护。还有人选择把新闻回避当成一段充电和回血的时期:”你发现自己看了也无能为力并感到痛苦,于是开始装鸵鸟。”
高共情能力本身并不是问题,不知道如何掌控这一股强大的力量,才是问题。共情能力太强,我们常常会十分迅速地被卷入到他人的情绪当中,不自觉地承担起他人感到沉重的部分。
重建连接,与自我和解的可能性
那么,如何重新获得对自我的共情能力?我们需要在共情他人时,保持自身的觉察,坚守自己和情绪之间的边界。
我们可以提醒自己:我可以代入他人视角试图理解他人的感受,但是他是他,我是我,他和我的感受并无直接关系。建立情感边界,允许自己去充分体验他人的感受,也能够给自己留出足够的空间,自如地回到自身原本的体验上来。
有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些”加法”,通过关注小事的美好,给认知天平的另一端加上另一种筹码,进而实现个体的平衡自洽。这可能是整理美好生活碎片并分享,或者是投入好的情感中。
向前迈进,接纳不断变化的自我
人的成长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每个阶段的我们,都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无法完全共情过去的自己,也许正是成长的证明。
就像那些无法共情一小时前自己的人,实际上是在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局限性。这种自嘲和接纳,反而可能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无法妥协的自己。这个自己可能会随着时间变化,但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与不同阶段的自己对话,而不是否定他们的存在。
心理学家说,共情能力是一种诅咒。那些共情能力强的人很少获得快乐。当我们连理解自己都变得困难时,也许该暂时关闭社交媒体的喧嚣,回到真实的线下生活中。
就像那个每天刷8小时社交媒体的女孩最终发现的:”我的孤独不是没人理我,而是好久没有和人认真说话了。”不是所有社交都能驱散孤独。有时候,”被看见”比”被点赞”重要得多。
文是楼上发的,图是楼上帖的,寻仇请认准对象。
有些是原创,有些图文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必删。
如果不爽,请怼作者,吐槽君和你们是一伙的!请勿伤及无辜...
本站所有原创帖均可复制、搬运,开网站就是为了大家一起乐乐,不在乎版权。
对了,本站小水管,垃圾服务器,请不要采集,吐槽君纯属用爱发电,经不起折腾。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