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四大错误决策,不仅拖累了明朝,更让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逐渐落后于西方。
朱元璋,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驱逐蒙元,恢复汉室江山,其军事才能被誉为仅次于唐太宗李世民。然而,这位伟大的洪武皇帝也颁布了四项影响深远的国策。这些政策不仅被后来的清朝效仿,更在某种程度上使明朝开始落后于西欧国家,为中国近代的落后埋下了伏笔。
01 八股取士,禁锢思想的枷锁
朱元璋推行的八股取士制度,彻底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洪武开国后,诏开科举,对制度和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八股文的题目全部出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考生必须按照严格的格式作文,字数受限,不允许违背经注,更不能自由发挥。
经过明宪宗朱见深的改革,八股文最终定型为一种格式极其僵化的考试文体。这种制度扼杀了考生的创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纯粹的文字游戏。
更严重的是,它造就了一大批只知死读书、不关心社会实践的书呆子官僚。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这意味着八股文的危害甚至超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02 海禁政策,闭关锁国的开端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次年更下令”片板不许入海”,明确规定”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审之重法”。
这些禁海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出于防御倭寇的军事目的,也是为了控制沿海富商的经济实力,但却开启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先河。
尽管朱元璋的禁海政策有其特定目的性,并非完全的海禁,但这毕竟开了一个不好的头。据后世统计,明代禁海时期约占75%,开海时期仅占25%。
相比之下,在鸦片战争前的清代,禁海时期只约占15%,开海时期占85%。很多人认为清朝闭关锁国,但实际上清朝也是学习了明朝的海禁政策。
03 重农抑商,压制商业的昏招
朱元璋的重农抑商政策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反复强调农业是根本,工商业为末业,推崇小农经济,财政主要依赖于对农业和农民的剥削。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苏州首富沈万三(沈秀)的遭遇。据《明史·马后传》记载,沈万三曾资助修筑了都城的三分之一,并请求犒劳军队。
朱元璋得知后大怒:”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 尽管在马皇后的劝谏下避免了杀身之祸,但沈万三最终还是被抄家,流放云南。
朱元璋对商人的歧视可谓深入细节。他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商人的子女在考学、当官等方面也受到种种限制。
04 废除丞相,皇权独揽的弊端
朱元璋废除了存在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将皇权和相权集于一身。这一举措虽然加强了皇帝的个人权力,却带来了严重的治国弊端。
朱元璋本人精明能干,自然能够应付繁重的国事,但他的后代却大多能力不足。明朝皇帝中除了朱元璋、永乐皇帝和明宪宗等少数几位,大多数都不合格。
没有丞相协助治理国家,导致不勤政的皇帝给了宦官和权臣可乘之机,引发了明代的宦官专权和党争,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结语
朱元璋的四大政策——八股取士、海禁、重农抑商和废除丞相,犹如四道枷锁,将中国牢牢锁在传统农业社会的框架内。
当西欧各国开始文艺复兴、大航海和宗教改革时,中国却在朱元璋制定的政策影响下逐渐转向内向和保守。虽然明朝中期中国仍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但这些政策无疑为中国近代的落后埋下了伏笔。
历史不容假设,但我们不禁会想:如果朱元璋能够鼓励商贸、开放海禁、重视思想自由,也许资本主义的萌芽能更早地在中国产生,中国的近代史可能会完全不同。
文章来源:万事屋
转载请保留出处,谢谢合作!
文是楼上发的,图是楼上帖的,寻仇请认准对象。
有些是原创,有些图文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必删。
如果不爽,请怼作者,吐槽君和你们是一伙的!请勿伤及无辜...
本站所有原创帖均可复制、搬运,开网站就是为了大家一起乐乐,不在乎版权。
对了,本站小水管,垃圾服务器,请不要采集,吐槽君纯属用爱发电,经不起折腾。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