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这个不是为了别的,其实中国的思路就是上海的思路,上海的路子也是中国的习惯,我们不排外,只排毒。
今天聊到之前爆火的猎德无男丁话题,有个广东小伙伴发了这个,正好转到万事屋收藏分享。
广州非洲人群体发展简史:从留学生到“非洲村”的兴衰
提起“广州非洲人”这个话题,很多人脑子里都会冒出一个词——“非洲村”。其实啊,这背后有一段挺长的历史,不是突然哪天就冒出来的。今天就用普通人的角度,帮大家梳理一下广州非洲人群体的发展简史,看看他们是怎么一步步在广州形成,又为什么后来慢慢消散的。
1950s–1970s:外交留学的开端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最强调的就是“第三世界团结”,于是中国政府给非洲国家的学生提供奖学金。那个年代能来广州的非洲人,基本都是留学生,学医的、学工科的,数量很少,完全就是外交友谊的象征。
1980s:改革开放后的初见
到了80年代,广交会火起来,广州开始对外开放。一些非洲商人跑到广州来做点小商品贸易,但还只是短期停留,没有形成什么社区,说白了就是买完走人。
1990s:外贸腾飞与小规模聚居
90年代珠三角制造业起飞,广州成了小商品和纺织品的集散地。尼日利亚、加纳、马里这些国家的商人越来越多,他们中的不少人选择长期待在广州。于是,小北、登峰一带就渐渐有了非洲人聚居区的雏形。
2000s:“非洲村”的巅峰
2000年代,中非贸易一路狂飙,广州非洲人数量一度冲到几万人,登峰、小北被称为“非洲村”,甚至还被外国媒体调侃成“巧克力城”。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一方面他们推动了广州小商品出口,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跨国婚姻、文化碰撞,甚至治安、黑工等社会问题,争议不断。
2010s:管控与分化
到了2010年代,情况开始变化。虽然中非合作在外交层面越来越热络,但广州本地加强了对签证、居留的管理,非法滞留的减少了。于是,群体分化明显:合法商人继续做生意,非法滞留者则逐渐消失。
2020s:疫情冲击下的收缩
疫情是个大转折。2020年那波疫情防控中,广州非洲人群体遭遇集中隔离和租房困难,还一度上了国际新闻。那之后,大量非洲商人选择离开,群体规模急剧缩减。如今留下来的,基本就是合法经商者和成家的那部分人。
总结:从兴盛到收缩
回顾下来,广州非洲人群体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全球化缩影:先是因为外交留学来华,然后因为贸易兴盛聚居,最后在疫情和管控下逐渐收缩。有人说广州“非洲村”已经不复当年,但从中非交流的大趋势看,这个故事还没完,只是换了一个形式而已。
本文由万事屋原创整理,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www.rei3.com 。
文是楼上发的,图是楼上帖的,寻仇请认准对象。
有些是原创,有些图文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必删。
如果不爽,请怼作者,吐槽君和你们是一伙的!请勿伤及无辜...
本站所有原创帖均可复制、搬运,开网站就是为了大家一起乐乐,不在乎版权。
对了,本站小水管,垃圾服务器,请不要采集,吐槽君纯属用爱发电,经不起折腾。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