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某次偶然的个体行为,而是一场集体性的文明自觉。记者在现场看到,离场过程中,观众们自觉将喝空的饮料瓶、食品包装等垃圾放入垃圾袋,有的甚至直接用自带的塑料袋将垃圾带走。
一场无声的文明大考
天安门广场上,5万余人同时观礼的盛大场面,不仅是对活动组织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国民素质的一次大考。
当阅兵仪式结束,人潮开始退去,留下的不是狼藉一片,而是整洁如新的观礼台。媒体报道用了“丝滑撤离”这个词来形容这次退场,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几乎不需要人流管制,观众们从不同方向自然分流,十分钟内即可步行至前门大街。这种效率不仅令国内观众惊讶,连外国媒体都啧啧称奇。
细微之处见真章
沿着撤离路线,志愿者们挥手祝福大家返途顺利。一些外国媒体不熟悉路况时,志愿者随时上前协助,成为了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注脚。
北京当天最高温达32摄氏度,组织方还贴心地沿路设置了医疗站,提供解暑的药物,志愿者派发电解质饮料和瓶装水,让回程的观众能降温解暑。
这些细节处的关怀,与观众们自觉带走垃圾的行为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一幅文明与温度并存的画卷。
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这种“人走场净”的文明现象并非首次出现。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结束时,数万观众也同样自发捡拾垃圾带出会场,场内座椅上下干干净净。
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后,5万观众离场时,座位上没有留下一片垃圾。更令人惊叹的是,整个散场过程只用了40分钟,全部人员就离场完毕。
2019年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6万人的巨型会场在结束后地面没有一片垃圾,干净整洁如新。员工们不仅按秩序离场,还主动带走身边垃圾并自觉进行分类投放。
从“学来的素质”到骨子里的体面
有人总喜欢说这是“学来的素质”,言下之意是我们在模仿别人。但真的如此吗?
从事化工产业的宋先生在观看足球比赛后自觉收起了自己喝完的矿泉水瓶:“作为港城人,那肯定是要好好维护港城的形象。”
刚毕业回乡的小赵球迷说得更直接:“以前总听说国外球场如何干净,今天咱们的看台,谁敢说不体面?”
这种文明行为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日子好了,心气顺了后,那份深植于骨子里的体面在自然流露。
文明背后的软硬件协同
当然,这种大型活动的高效有序离不开周密的组织工作。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可谓是“万人运输、千车组织、秒级调度”。
杭州建设了亚运专用交通指挥调度平台,实现交通服务保障动态资源管控、运行监测等功能。开幕式散场时,观众席哪个区域的绿灯亮起来,就意味这个区域的人员可离开。
探索建立的“一长三员”保障机制,每25名观众配备一名网格员,负责从集结到散场全过程的组织引导。所有这些精细化的组织工作,为观众的文明行为提供了有力支撑。
那些年我们曾见过的垃圾成山
不禁让人想起那些年,我们曾经见过的一些 contrasting picture(对比画面):
周杰伦的郑州演唱会后,被爆出垃圾满地,遍地被随意丢弃的荧光棒、一次性雨衣以及各种食品包装袋。
韩国组合BiaBang在国内的见面会结束后,粉丝们留下足足有10吨的垃圾,保洁人员从晚上打扫到凌晨2点多,又从早上5点钟一直干到了当天下午。
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后,11万名群众冒雨观礼后留下5吨垃圾,150名保洁员用了30分钟才全部清除。
真正的文明从不靠表演
有人说,日本球迷和国际赛场上日本队的更衣室总是整洁干净,体现了他们的文明素养。确实值得称赞,但真正的文明从来不是比较和表演。
当你因为真心爱护自己的家园而保持整洁,当你因为尊重他人的劳动而自觉带走垃圾,当你因为内心的体面而遵守秩序——这不是做给谁看的表演,而是内在修养的自然外化。
就像那位温州“90后”小伙邱昀,在比赛离场时不仅把随身的小旗帜等球迷物资带走,还主动捡起了地上的垃圾。没有媒体报道,没有外人看见,只有内心的准则指引行为。
结语
大型活动后人走场净的新闻已不鲜见:从阿里6万人年会、北京冬奥会,到杭州亚运会,再到这次的九三阅兵。文明不是一场“秀”,而是日子好了,心气顺了之后,那份深植于骨子里的体面在自然流露。
环卫工人站在空荡的观礼台间,手里拿着几乎空荡荡的垃圾袋,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或许有一天,这样的画面不再成为新闻,而是每个大型活动后的常态。
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大国风范。
文是楼上发的,图是楼上帖的,寻仇请认准对象。
有些是原创,有些图文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必删。
如果不爽,请怼作者,吐槽君和你们是一伙的!请勿伤及无辜...
本站所有原创帖均可复制、搬运,开网站就是为了大家一起乐乐,不在乎版权。
对了,本站小水管,垃圾服务器,请不要采集,吐槽君纯属用爱发电,经不起折腾。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