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止是万物,中药里最奇葩的还得属拿“幻化之物”和“寻常之物”入药
隋唐宋三朝有一段时间中医和道教扯的不清不楚的,这个时期是中药在临床上的大爆发时期,历史上超过50%的中药都诞生于这段时间
最典型的就是《圣济总录》,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皇帝亲自“下场”参与直接编写的中药古籍

《圣济总录》
那个宋徽宗赵佶,和圣济殿几个老太医没日没夜的从民间搜集各种秘方,管它有没有效,但凡民间敢写的他们就敢往《圣济总录》里塞
竟然在短短7年时间里给《圣济总录》整出了200卷,收录近2万个中药。一个不理朝政整天抄书的皇帝,也难怪宋徽宗会成为一个亡国之君
要知道最新版的《中华药典》一共才记录了5767种中药,其中植物药有4773种,动物药740种,矿物药82种,以及作为传统单味药使用的,加工制成品172种
宋徽宗他老人家一个人就干出近4本《中华药典》,就问你吊不吊吧
不过这并不是我要说的,之所以《圣济总录》可以记录如此多种中药,不是说宋徽宗真的找到了这么多种中药,而是其中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幻化之物”和“寻常之物”
这些原本并不存世,或者根本就入不了药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入药
宋徽宗赵佶肯定是看过《搜神记》的,因为在《圣济总录》里记载了一味药叫“彭侯”

“彭侯”,长的跟玩笑似的
彭侯这玩意儿原本是《搜神记》里记载过的一种妖怪,说是古时候深山中生长了一颗古树,在漫长的岁月中成了精,没有尾巴,样子像黑狗,面部像人,性情残忍,杀害过往行人
这明显就是民间杜撰出来的传说,搁在宋徽宗赵佶这里竟然就成了药,还煞有介事的记载了“彭侯”的“药效”:
“(彭侯)……乃烹而食之,味如狗也,其肉食之辟邪,令人志壮”
也不知道宋徽宗赵佶是真的抓着彭侯吃了一只,说的还有模有样的
“彭侯”这味“药”后来还被明朝的李时珍收录在了《本草纲目》里
《本草纲目》还收录过2个来自《圣济总录》的“幻化之物”,这就是龙和凤凰
你干信身为皇帝的宋徽宗赵佶竟然把龙和凤抓来入药,这是要作死自己的节奏
在书中是这样描绘“龙”这味“药”的:
“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
而龙的药用之功也显得与凡草不同,可谓包罗万象,《本草纲目》中说龙主治:
“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心腹烦满、四肢痿枯、夜卧自惊、汗出止汗、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逐邪气、安心神、止冷痢、下脓血、女子崩中带下、怀孕漏胎、止肠风下血、健脾、收敛生肌”
龙这药堪称“万能”,宋徽宗老哥也是想着法儿的作贱自己
此外龙角、龙齿、龙脑、龙骨、龙胎、龙涎还各有专功,利用得还很是彻底
这还不够,宋徽宗还将传说中龙的直系亲属,诸如蛟龙、鼍龙等等也都一一列入药,在作贱自己的同时,也不忘作贱一下皇亲国戚

龙马:这吃食我熟啊
龙入了药,凤也不能放过,龙凤呈祥嘛
在《圣济总录》和《本草纲目》里都有用凤入药的内容,药效却也没有龙那么吊,仅仅只是个“催生、顺产”,拿凤凰做保胎药了属于是
奇葩的是凤凰脚下踩的石头也是一味中药,叫“凤凰台”
这可不是香港的那个凤凰卫视电视台,真就是凤凰脚下踩的石头,据说药效是:
“劳损积血,利血脉,安神”
“寻常之物”入药我此前说过,就是用锅碗瓢梦扫帚簸箕之类的入药
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中医眼里万物皆可入药?
李时珍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非常完美的解答了题主的问题:
“敝帷敝盖,圣人不遗,木屑竹头,贤者注意,无弃物也。中流之壶拯溺,雪窖之毡救危,无微贱也。服帛器物,虽属尾琐,而仓猝值用,亦奏奇功,岂可藐视而漫不经神耶?”
这意思是在圣人眼中只要使用得当,任何东西都可以“亦奏奇功”
所以并不是简单的“万物皆可入药”,“能入药”的前提是你得是个“圣人”
这哪里是在描写中药入药,这明明是在给中医的先贤“造神”
只有“圣人”才能让万物入药,普通人是做不到的
当年“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这哪里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老白表示不服
所以这哪里是描写中药试毒,这明明是在给神农打造“圣人”的人设
传统中医崇拜先贤笃信经典就在此了,在事实层面我们拿不出证据证明中医药的神奇,但在传说层面我们从来不缺“神技不断”的各种圣人
这中医的“坏习惯”我们在今天依然能看到
某人看中医看不好是因为没找到好中医
那好中医都在哪呢?
肯定没后文,因为后人没能很好的继承,成不了“圣人”,也就没有了“神迹”,所以没有好中医,也就没有了神奇疗效的中药,我中医没错
完美的逻辑闭环

没有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