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上网就看到热搜上挂着一个醒目的话题——#事关个人信息安全 速自查#。点进去一看,好家伙,原来是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9月15日启动)的重点内容。行吧,这话题确实该火,毕竟咱们的数字隐私都快成“公共资源”了。
行吧,这话题确实该火,毕竟咱们的数字隐私都快成“公共资源”了。天天接到骚扰电话的我是真的麻了,对方甚至连我小学在哪上的都知道,这信息泄露得也太彻底了吧!
一、哪些算个人信息?比你想的要多!
别说,很多人还真不清楚到底哪些信息属于需要保护的“个人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范围可广了,主要包括:
- 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
- 账户信息:网银账号、第三方支付账号、社交账号、邮箱账号等。
- 隐私信息:通讯录、通话记录、短信记录、聊天记录、个人视频和照片等。
- 其他信息:设备信息、社会关系信息、网络行为信息等。
好家伙,这么一盘算,我们在网上几乎就是“透明人”啊!
二、信息泄露有多可怕?不只是骚扰电话!
个人信息泄露后,你那点儿隐私在骗子面前简直就像摆在橱窗里的商品。:
- 垃圾信息轰炸:各种推销、诈骗短信和电话接踵而至,烦不胜烦。
- 身份被冒用:别人可能用你的身份去干些坏事,后果不堪设想。
- 精准诈骗:骗子拿到你的信息后,能编出量身定制的骗局,迷惑性极强,一不小心就容易上当。
所以说,保护个人信息真的不是小事,直接关系到咱们的钱包和安全!
三、网警提醒:这些东西别再随便晒了!
咱们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微博分享生活,但以后真得长点心。以下这些信息,能不发就不发,实在要发也得打好码、分好组:
- 票证类:火车票、飞机票、登机牌(上面的二维码和个人信息很容易被利用)。
- 各种证件: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结婚证,晒这些心也太大了!
- 金融信息:银行卡、信用卡(哪怕角落)、支付密码啥的,更是绝对禁区!
- 位置信息:定位、带地址的照片,生怕别人不知道你住哪儿、在哪儿吗?
- 快递开箱:快递单上的姓名、电话、地址一应俱全,简直是信息泄露“重灾区”。
- 老人和孩子:家里老人和孩子的照片、姓名,尽量避免公开,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
- 他人信息:未经他人同意,发别人隐私信息,不仅不道德,还可能侵权。
四、手机日常使用:细节决定安全!
光不晒还不够,日常用手机的好习惯也得跟上:
- 警惕公共设备:那些免密Wi-Fi、公共充电桩尽量别乱用,小心信息被窃取。
- 管住手:网上那些来历不明的测试、二维码、链接,别瞎点!十有八九带坑。
- 关闭不必要的权限:定期检查APP权限,用不着的功能(比如某个工具APP要通讯录)坚决关掉。
- 官方渠道下载APP:尤其银行类APP,一定要从官方应用商店下载。
- 密码要强壮且独特:别再用“123456”或者生日当密码了了!尽量使用高强度密码。
- 定期清理授权:很久不用的第三方平台,记得去取消授权。
五、发现信息泄露怎么办?记住这五步!
要是感觉信息漏了,别慌,照着下面几步来:
- 切断风险源:立即退出可疑设备的登录,冻结相关账户(比如微信的冻结账号功能)。
- 改密码:所有关联账户(特别是同手机号注册的)立刻换用高强度密码,别用旧密码。
- 存证据:泄露相关的截图、短信、邮件等都保存好,记录下时间和途径。
- 去举报:向涉事平台投诉,或者打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电话。
- 敢维权:如果因此受了财产损失,保留好证据果断报警,必要时法庭见。
总结一下
看看这份#事关个人信息安全速自查#的清单,赶紧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吧。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真的跟每个人息息相关。提高警惕,留意细节,养成好习惯,才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的隐私和平安。
今天的小吐槽和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让坏人有可乘之机!
版权声明:本文首发于万事屋官网:https://www.rei3.com
没有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