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突然黑压压一片,紧接着瓢泼大雨倾泻而下,不少上海市民今天下午体验了一把“暴雨突袭”的尴尬。
下午三点刚过,上海的天空突然变脸,白昼如夜。办公室里的人们纷纷抬起头,窗外已经是雨幕连天,哗啦啦的雨声甚至盖过了键盘的敲击声。
“雨大到连路都看不清!”这是不少下班路上市民的共同心声。短短17分钟内,上海中心气象台连发两个预警,从暴雨蓝色预警升级为暴雨黄色预警。
01 预警连升两级
周一午后,上海天气舞台突然“变脸”。十五时二十一分,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提醒未来6小时内中心城区、宝山、崇明等地将出现短时强降水。
谁也没想到,仅仅17分钟后,预警就升级了。十五时三十八分,暴雨蓝色预警赫然升级为暴雨黄色预警。
预警级别提升意味着雨势正在迅速加大。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中心城区、闵行、嘉定、崇明、宝山、浦东将出现一小时雨量50毫米以上的短时强降水。
02 防御指南发布
随着黄色预警发布,上海市防汛指挥部立即启动了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各部门按照职责开始行动。
交通管理部门开始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被切断,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被暂停。
“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成为当务之急。相关部门还提醒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转移到安全场所避雨。
03 历史教训不容忽视
上海人对暴雨带来的困扰记忆犹新。就在两个多月前(6月27日),上海曾遭遇过一次罕见暴雨袭击。
当时那场暴雨导致中北部地区出现短时特大暴雨,局部地区3小时累积雨量超100毫米,小时雨强最高达80毫米。
那场雨还形成了“高温橙+雷电黄+大风蓝+暴雨橙+冰雹黄”五预警齐发的罕见局面。暴雨导致道路积水严重,黄兴路周家嘴路、松江等多地道路被淹,部分区域水深超半米。
甚至连地铁部分站点都因进水限速或停运,沪昆高铁上饶站接触网故障致G1322次列车滞留近3小时。
04 “列车效应”是元凶
为什么上海的暴雨总是来得又急又猛?气象专家解释,这背后往往是“列车效应”在作祟。
所谓“列车效应”,就好比人站在一节节经过的列车面前,接连不断地感受到车厢经过时带来的巨大声音和冲力。
在天气系统中,这些“车厢”就是排列成串的对流云降水,每一个对流单体都会产生短时强降水。
而当多个对流云团依次经过某地时,产生的降水量累积起来,就会导致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05 市民如何应对
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市民们需要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行人安全是第一位的:避开积水区(防井盖冲失)、远离金属物(防触电)、勿在广告牌或大树下停留。
对于驾车族来说,水深超轮胎一半勿强闯,熄火后勿重启引擎,被困时弃车撤离是最基本的自救原则。
居家防护也不容忽视:暴雨前清理阳台杂物,进水时立即切断电源。有车一族最近最好不要洗车,同时要检查雨刷功能,确保雨天行车安全。
06 未来天气趋势
根据气象预报,上海已进入主汛期,未来几天仍将持续有降雨天气。市民需要通过“上海发布”或“上海市天气”微博获取实时预警,出行前查看雷达云图。
专家提醒,虽然梅雨季已经结束,但7-9月台风季仍需警惕极端天气。事实上,今年第14号台风“蓝湖”正在逼近,虽然中心距离上海较远,但受其外围环流影响,上海也将迎来降雨天气。
预计9月1日(周一)上海多云到阴有时有阵雨或雷雨,气温28~34度;9月2日(周二)多云到阴有时有阵雨或雷雨,气温27~32度。
—
暴雨过后,上海街头一片狼藉。树枝散落,积水成河,抛锚车辆随处可见。
交通拥堵持续了数小时,地铁站人满为患,打车软件排起长队。那些幸运地早早到家的人们,靠在窗边,望着窗外依然连绵的雨丝。
手机屏幕上,暴雨黄色预警仍在生效。气象台提醒,未来6小时内,这场雨还不会停。
没有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