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被捧上神坛?一部小说不该承受的”文化千斤顶” - 书中自有黄金屋银魂 - 大众生活 - 万事屋 | 生活·动漫·娱乐综合社区-银魂同好聚集地

《红楼梦》被捧上神坛?一部小说不该承受的”文化千斤顶”

一、小说还是”文化圣经”?

我承认,《红楼梦》写得好。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众生相确实精彩,黛玉葬花的凄美、宝玉叛逆的鲜活、王熙凤的精明,都堪称中国文学巅峰。但当我看到有人把书里丫鬟的耳环款式写成博士论文,把一道”茄鲞”的菜谱分析成清代经济密码时,真的想问:这到底是文学欣赏还是行为艺术

更魔幻的是,现在谁敢说句”红楼梦就是本小说”,立马会被扣上”没文化”的帽子。一部小说硬是被架上文化神坛,成了某些人的学术提款机。某红学研究所的”专家”靠解析袭人内衣颜色评上教授,某”红学家”年年出版内容雷同的论文集——这些操作比王熙凤放高利贷还溜

二、红学产业链的”割韭秘术”

看看这些荒诞剧:

  • 天价周边:道光年间的破旧刻本敢卖6位数,80年代小人书炒到500元
  • 学历生意:某高校红学博士点,论文选题包括《贾宝玉发型与清代男性审美研究》
  • 学术走穴:红学”泰斗”单场讲座收费5万,讲的内容和二十年前一模一样
  • 文创暴利:大观园主题月饼卖888元/盒,薛宝钗同款香囊标价299

最讽刺的是,真正读完全本《红楼梦》的普通人可能不到1%,但99%的人都”知道”它伟大——这就是营销的最高境界。某拍卖行老板酒后吐真言:”红学是门好生意,藏家认这个噱头,溢价30%起步。”

三、过度解读的”学术狂欢”

当红学研究变成这样:

“林黛玉咳嗽暗示清王朝肺痨”
“晴雯撕扇是工人阶级反抗符号”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暗喻雍正夺嫡”

我就想问:曹雪芹写书时饿得喝粥度日,他想到两百年后有人靠脑补这些阴谋论领国务院津贴吗?更荒唐的是,《红楼梦》的残缺反而成就了红学产业。脂砚斋批语的真伪吵了几十年,养活了多少”专家”?后四十回作者问题又成就多少教授职称?

这种过度阐释早被网友调侃:”好比拿着显微镜看蒙娜丽莎,最后宣布发现达芬奇颜料颗粒超标的惊天秘密!”

四、文学价值≠文化绑架

说清楚几点:

  1. 承认《红楼梦》写得好:人物塑造、诗词意境、社会画卷确实精湛
  2. 反对造神运动:再好的小说也不该承担”国学图腾”功能
  3. 警惕学术异化:当研究重点变成”探春放风筝的力学分析”,这已背离文学本质

某红学论坛的网友说得妙:”萌宝黛CP写同人无所谓,但非把《论宝玉秦钟同性恋情结》包装成学术成果,这就欺负纳税人没读过书了。”

五、让小说回归小说

还记得10岁初读《红楼梦》的感动吗?为黛玉焚稿哭湿枕头,因刘姥姥进大观园笑出眼泪。这些质朴的情感共鸣,比所有”红学论文”都珍贵。

而现在呢?某小学生读后感写”喜欢史湘云直爽”,被老师批注”缺乏对封建礼教批判意识”——连孩子的阅读体验都要被红学框架绑架!当保洁阿姨听到学者争论”元春省亲路线是否隐喻玄武门之变”时,嘀咕了句大实话:”闺女回娘家有啥好研究的?”

结语:卸下文化枷锁

曹雪芹若穿越到今天,看到满街的”红学研究所””红楼文化产业园”,怕是要苦笑:”早知写小说能让人富贵至此,当年何必’举家食粥酒常赊’?”

《红楼梦》不需要”保护性神化”。敢于说”这就是部优秀小说”,才是对文学最大的尊重。那些靠红学捞钱的主儿,送你们句凤姐名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靠忽悠撑起的产业,终有塌房之日。

免责声明:本文吐槽对象是红学产业乱象,非否定《红楼梦》本身。正如作家王蒙所言:”红学研究至今未见突破,其责任在谁?”——答案留给各位看官。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没有回复内容

万事屋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