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清晨,青岛大学浮山校区滢园宿舍的值班室里,58岁的宿管张大爷被学生发现倒在床上。这间不足10平米的铁皮房,在40℃高温炙烤下实测温度达51℃。急救人员赶到时,他的生命体征已然消失——高温中暑被判定为直接死因。桌上半包未吃完的挂面,墙角纸箱里叠着的10张未签收工资条,无声控诉着一个被系统性忽视的生命。
一、被“外包”切割的生命:责任蒸发与人性荒芜
当校方通报轻描淡写地定性“宿管属外包人员”时,一场切割责任的魔术已然上演。山东明德物业旋即声明死者“非我司员工”,将大爷的身份推入无人认领的真空。这种外包迷宫正是高校规避责任的完美设计:
- 用工层面:学校以“不直接雇佣”回避《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的雇主责任(≥33℃须提供降温设备)
- 支付层面:拖欠8个月工资时,物业推诿“学校未结算”,学校反驳“已付外包费”
- 道德层面:大爷生前连风扇都需自购,校方却投入125万建设“智慧宿舍系统”
更讽刺的是,就在大爷离世前一周,他曾恳求安装空调,得到的答复是冰冷的“再忍忍”。而彼时教职工办公楼的空调正“开到能冻死北极熊”(学生原话)。
二、高校外包制度:从效率工具到剥削利器
青岛大学将宿舍管理拆解给三家物业公司,形成层层责任缓冲区。这种模式暴露了高校后勤外包的异化轨迹:
1. 法律连带责任的系统性失效
《劳动合同法》第92条明明规定用工单位需对外包员工权益受损承担连带责任,但实践中鲜见高校被追责。当城管外包人员抢夺小贩甘蔗时,政府尚且问责监管领导;而在高校,人命竟换不来一次追责。
2. 资源分配的残酷阶层化
该校每年预算超20亿,却存在鲜明对比:留学生公寓空调齐备,本土学生宿舍靠湿毛巾降温;豪掷百万办毕业演唱会,宿管值班室却连基础降温设备都缺失;后勤部门有钱升级“智慧系统”,却无钱解决51℃高温险境。
三、脱节的管理层:空调政治与人性赤字
事件中最刺眼的荒诞在于:校方早在3月就发布采购公告,计划为7300间宿舍安装空调,但直至悲剧发生仍未完成线路改造。而就在宿管去世前一天,烟台南山学院已因高温预警紧急启动空调工程。
这种迟滞背后是管理层的认知脱节:招生办将责任推给“外包”时,学生正接力收养大爷留下的20多只流浪猫;当行政人员坐在18℃的办公室写通报,值班室地面正被学生的泪水与悼念菊花浸湿。高校管理层对底层的生存困境,表现出惊人的无知与冷漠。
四、结构性冷漠:当劳动尊严被异化为成本单元
大爷的遭遇揭示了一个更普遍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困境:被拖欠的8个月工资(涉嫌违反《劳动法》第50条),每月仅1800元却低于最低标准,生病无钱医治却用退休金买猫粮。这些细节戳破了外包制度的核心逻辑——将人的价值异化为可切割的成本单元。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高校精神的溃败。当教育管理者热衷于“双一流”排名、智能校舍等光鲜工程,却对基层劳动者失去基本共情能力时,大学最珍贵的人文底色已然剥落。学生说得好:“大爷走了,但他教会我们的善良,比任何双一流头衔都珍贵”。
重构底线:外包不应成为责任蒸发器
要阻止悲剧重演,需建立三层防护网:
- 物理环境底线:强制工作场所配备空调(非风扇!),严格执行≥33℃停工规定
- 法律连带底线:用工单位须审核外包合同是否覆盖社保、高温津贴,并留存保证金
- 道德审查底线:将外包员工生存状态纳入高校社会责任评估,拒绝与欠薪企业合作
更关键的是打破管理层的认知壁垒——要求高校领导定期体验后勤岗位工作环境,将外包员工伤亡事故纳入领导考核指标。毕竟,坐在空调房里制定的政策,永远无法保护铁皮房中的生命。
结语:风扇停转之后
宿管大爷去世后,他救助的流浪猫在值班室角落产下幼崽。新生命嗷嗷待哺的叫声,与墙上久未修理的空调插座形成残酷对照。这个隐喻恰是我们时代的写照:当制度纵容强者对弱者无限转嫁风险时,最后连给予流浪猫三台风扇的微光,都将被高温吞噬。
法律可以裁定工亡赔偿(约106万),但永远无法修复一所失去温度的高校。只有当学校意识到:外包的是服务,不是良知,宿管大爷的死亡才不会只是热搜上短暂的叹息。在越来越热的未来,关怀最弱势的劳动者,就是守护文明社会的最后防线。
高校空调可以后装,但冻僵的人性难以回暖
没有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