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小众 AI 产品,绝了,据说可有给iPhone做通话录音哦! - 什么值得买银魂 - 大众生活 - 万事屋 | 生活·动漫·娱乐综合社区-银魂同好聚集地

这款小众 AI 产品,绝了,据说可有给iPhone做通话录音哦!

本周三,出门问问发布了全新的 AI 软硬件结合产品:TicNote。TicNote 是一款卡片式录音笔,只有三张公交卡的厚度。配合磁吸皮套,可以贴合到手机上,这样就很巧妙的解决了录音笔还得单独携带的问题。

这款小众 AI 产品,绝了,据说可有给iPhone做通话录音哦!

京东商城抢购链接:https://u.jd.com/21n5Qdc

TicNote 卡片的顶端左右各有一个按钮,分别用于切换录音模式和录音状态,中间是一块简洁的小屏幕。下方卡身部分布满了黑色流畅的线条,整体设计显得更简洁利落,科技感十足,没有一丝多余的装饰。

这款小众 AI 产品,绝了,据说可有给iPhone做通话录音哦!

卡片的重量只有 29g,拿到手里,很有质感。同时,配备 470mAh 的电池,可以连续录音 20 小时以上,而且支持快充,1.5 小时左右就可以充满电。内存 64GB,日常的录音需求肯定是够用了。

这款小众 AI 产品,绝了,据说可有给iPhone做通话录音哦!

硬件只是前菜,TicNote 真正的亮点,在于内置的自研 AI Agent Shadow AI。软硬件一体化,加上 AI 能力,就能够把录音、转写、内容整理、要点提炼这一整套流程全部打通。实际体验下来,我的感觉就是很方便,很顺畅。终于不需要再来回倒腾音频。

很多人可能觉得,录音笔是个很小众的需求。其实在用上 TicNote 之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毕竟这几年,手机自带的录音功能已经能覆盖大多数场景。但真正深度体验了两天 TicNote 后,我发现事情可能会出现新的转折。

AI Agent 加持的录音笔,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录音笔,它有机会真正成为知识工作者的第二大脑。

通过轻便磁吸的卡片式录音设备,我可以随时随地把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信息收集起来,不管是会议、访谈,还是电话录音。录完之后,音频可以作为输入直接添加进知识库。

这款小众 AI 产品,绝了,据说可有给iPhone做通话录音哦!

是的,TicNote 还专门设计了 AI 知识库功能。录音内容可以直接沉淀到知识库里,除此之外,用户也可以上传 PDF、Word 等各类文档,把不同来源的信息都聚合在一起。所以,与其说 TicNote 是一款录音设备,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款 AI 知识库产品,录音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场景。

最近我喜欢研究人形机器人相关的公司进展,总感觉这个技术在接下来几年会成熟,而它一旦成熟,我觉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刚刚,我就在 TicNote 的控制台建了一个人形机器人的知识库,并把最近的一些资料都上传了进去。

这款小众 AI 产品,绝了,据说可有给iPhone做通话录音哦!

下次,如果要出去参加人形机器人的活动,或者讨论,就可以带上 TicNote 进行录制。录完之后,再把他放到知识库中。有人可能会问,直接拿手机录不行吗?也不是不行,只不过没那么方便。比如我用 iPhone 录音,很多时候在微信里再点开个视频号,它就会停止录音…….

无论是知识库,还是单独的音频内容,TicNote 都支持通过自研的 Shadow AI 进行内容交互。说到底,录音本身不是终点,整理和消化录音内容才是大多数人真正的需求。如果没有 AI,整理一小时的录音,可能要花上两小时甚至更久。

AI 发展到今天,最有价值的落地场景,其实就是帮我们查找、理解和梳理内容。坦白说,TicNote 在内容 Agent 这块,并不算什么颠覆性的创新,类似能力的产品市面上不少。但它有意思的地方,是把硬件和 AI 能力整合到了一起。至少对于那些有深度录音需求的人来说,TicNote 这种软硬一体的方案,确实让信息的记录和整理变得更高效,也更顺手了。

这么讲,略抽象,接下来看一个真实的场景。

我往 TicNote 中上传了一个英文的对谈音频,嘉宾们大概聊到了美国创投市场的情况。全英文,我读起来有些吃力。不过不用担心,TicNote 支持翻译为中文等 120+ 语种及方言。我看了下,准确率非常高,可惜的是,转录部分,目前还不支持修改嘉宾名字。

如果懒得挨个看对话速记,那也可以点击右下角的按钮与 Shadow 聊天。比如下图,我让 Shadow 给我总结音频中嘉宾的观点,或者和它进行其他内容交互。Shadow 目前接的模型是 DeepSeek,提问时,可以选择是否进行搜索。非常方便。

这款小众 AI 产品,绝了,据说可有给iPhone做通话录音哦!

没有 TicNote 之前,我的操作路径是先从 iPhone 中导出音频,再上传到其他的 AI 产品中。而现在,这些割裂的流程,通过硬件和软件的配合,一气呵成。这其实就是它的价值所在。原本割裂的流程被连接到一起,省去了来回切换工具、导出上传的麻烦。对用户来说,节省的就是时间和精力。

下面是 TicNote 帮我生成的脑图,太大,我只截取了一部分。你还别说,对于这么长的英文访谈,直接看脑图,确实能比较快的理解内容。我现在的做法是,先看看脑图中的关键信息,紧接着,挑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直接去和 Shadow AI 互动。

这款小众 AI 产品,绝了,据说可有给iPhone做通话录音哦!

除了脑图之外,我还挺喜欢它的深度研究功能。这个功能的逻辑是,AI 会先分析音频里的关键信息,然后自动生成一份研究大纲。点击开始研究后,Shadow AI 会像其他 Deep Research 类产品一样,自动在网上检索相关内容,最终输出一份详细的报告。

这份报告对我来说,更像是知识的拓展。AI 会根据音频内容生成大纲,再围绕这些要点去网络上检索资料,把相关的新信息整合进来。最后呈现出来的内容,既紧贴我关注的话题,又能带来不少增量的信息。基本上,快速浏览一遍,就能对这个主题有更全面的了解。

这款小众 AI 产品,绝了,据说可有给iPhone做通话录音哦!

如果是在开会场景下录音,我觉得 Shadow AI 的总结功能还是挺实用的。它内置了多种模板,能自动生成格式清晰的会议纪要,连待办事项都能整理出来。以前我们团队没人愿意写会议纪要,现在开会我直接用 TicNote 录音,结束后从软件里导出总结发给大家。

这款小众 AI 产品,绝了,据说可有给iPhone做通话录音哦!

顿悟和播客这些功能就不展开了,都挺直观。

回到前面那个观点,其实音频只是 TicNote 的一个输入来源。更重要的还是知识库本身。如果我们能把线下的重要音频,还有平时遇到的各种资料,全部导入到 TicNote 中,慢慢就能沉淀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优质知识库。这才是人生的宝贵资产。

比如,现在我建了“人形机器人”“医院看病问诊”“墨问周会”这三个知识库。

这款小众 AI 产品,绝了,据说可有给iPhone做通话录音哦!

关于墨问周会的知识库,我想解释下构想。我准备接下来,用 TicNote 把每周我们团队的固定会议都录下来,放到知识库中。

周会上,团队会讨论产品的数据,产品的策略,以及最近一周的观察和思考。过去,这些会开完就完了,信息消散在时间的长河中,而如果我用录音笔记录下来,放到知识库中呢?

我会想到这样一个场景:到今年年底时,可以打开这个周会的知识库,随性的问 Shadow AI 问题。诸如今年墨问发布了哪些重要特性,老池和团队们说过哪些暖心的话,总结下我们这一年的心路历程。

这样就很酷。如果有机会,你可以试试,把每次回老家时,和父母的沟通录下来,把出去参加的每一次沙龙活动录下来。

用不了很久,这将会成为一份重要的资产。

京东商城抢购链接:https://u.jd.com/21n5Qdc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没有回复内容

万事屋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