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张居正代替高拱坐上首辅,辅佐幼主总览军政大权
张居正
可就在张居正升任首辅的第10年,刚刚57岁的张居正突然暴毙,明王朝如火如荼的张居正改革也因总设计师的突然离世戛然而止
史学界有一种观点,就是如果张居正不这么早死的话,能继续将改革进行个10年,那么大明的气数绝不会在其死后的区区62年就崩溃,实在是可惜
那么张居正到底得了什么病,导致其在壮年突然暴毙,改革戛然而止,并最终葬送200年汉人王朝?
其实张居正并非得了什么绝症,真正导致其死亡的,是中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这种,完全“没有整体观”的医学理论
那么张居正得了什么病呢?
很小很小的病——痔疮
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在《嘉靖以来首辅传》中详细介绍了张居正的病况:
“(张居正)得之多御内而不给,则日饵房中药,发强阳而燥,则又饮寒剂泄之,其下成痔,而脾胃不能进食”
王世贞这句话的前半段绕来绕去的都是废话,就后半段这个“其下成痔”,点明了张居正是一个“有痔青年”
痔疮这玩意儿最多就是皮燕子刺挠点儿,十个男同胞里九个都有这毛病,最多屁股坐下会觉的硌得慌外,但也不会对生命有什么威胁,可张居正为什么会死在这个鬼东西上?
这就得问问来给张居正看痔疮的中医,他下了什么药了
万历九年,饱受痔疮折磨的张居正从故乡荆州请来了一位叫赵裕的名中医,为其诊治皮燕子
在接受了一段时间治疗后,张居正痔疮的确有所好转,但代价却是……他的身体垮了
张居正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
“贱羔实痔也,一向不以痔治之,蹉跎至今近得贵府医官赵裕治之,果拔其根。但衰老之人,痔根虽去,元气大损,脾胃虚弱,不能饮食,几于不起”
张居正在给万历的奏折里也反复提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出了问题:
“臣宿患虽除,而血气大损,数日以来,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四肢无力,寸步难移”
意思是经过名医赵裕的治疗,张居正的痔疮竟然得到了根治。但自己的身体却垮了,吃不下东西,几乎只能卧床
那么名医赵裕到底给张居正怎么治的痔疮的呢?
史料记载, 赵裕给张居正用的是外治法,就是给张居正的皮燕子上抹药膏,这种药膏的名字叫“枯痔散”,又称“唤痔散”
具体治法是先清洗患者的皮燕子并灌肠,然后将唤痔散涂抹在皮燕子上,早晚各三次
待痔疮自然枯黑干燥自行脱落,然后再用“生肌散”或“凤雏膏”收敛伤口,半个月后就好了
这一套操作看下来没有什么风险,但怎么就对张居正的身体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呢?
答案就在这个“枯痔散”上
据记载,“枯痔散”的主要成分是:白矾、蟾酥、轻粉、砒霜,还有童子的天灵盖
白矾、蟾酥且不必说它,童子的天灵盖什么鬼?
赵裕跟西藏喇嘛学过用人头盖骨做法器不成?
其实这些都无所谓,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砒霜,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氧化二砷
说白了,“枯痔散”最大的疗效就源自这个砒霜,把它涂抹在痔疮上会导致组织坏死,然后脱落,这非常符合张居正笔下所记录的“痔根虽去”这一治疗效果
显然赵裕非常清楚这一点,这也是中医在日常临床中发现的一种临床用药经验,砒霜对于这类需要外科切除的组织有相当的毒性,可以清除它们
但中医只知道砒霜对痔疮有毒性,但却不考虑砒霜会经痔疮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毒性
而且直肠粘膜的吸收能力非常强,我儿子小时候发烧就用过退烧栓,该药就是直接从肛门插入直肠,药物很快就会被直肠所吸收,退烧效果非常显著
但中医只知砒霜对痔疮毒,却不知道直肠粘膜吸收性强这个特点。所以赵裕就是一日三次的不停歇的在张居正皮燕子上抹砒霜。而且治理周期非常长,一直到痔疮坏死脱落为止
而砒霜经直肠吸收会出现急性中毒,一种表现就是急性肠胃炎和神经系统损伤,临床表现就是张居正死前所说的——“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四肢无力,寸步难移”
最后张居正其实是死于砒霜导致的急性中毒,明朝刚刚开始的中兴也就此结束
62年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大明王朝宣告终结
回到给张居正治病的中医赵裕,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
就是赵裕一定知道砒霜对痔疮这种疾病有确定的效果,这也是“枯法”可以在明清两朝作为中医治疗痔疮的一大类治疗方法,被多本中医典籍所记载
中医著名的外科著作《外科正宗》里就有这样的记载:
“诸痔欲断其根,必须枯药”
也就是说这是当时整个中医界的一种普遍经验
但赵裕的问题在于,他只知道砒霜对痔疮有毒性,却不知道这种毒性会经由直肠扩散到整个人体,最终导致人体中毒甚至死亡
那这个时候中医所谓的“整体观”就成了一句空话,就是中医明明知道诊治疾病要面向整体,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因为没有人知道人整体的手段,而导致临床实践完全无法贯彻,或者无法正确贯彻“整体观”
“整体观”成了中医口头用于彰显自己的一种“噱头”,而却没有行之有效的应用
这就是我开头所说的——中医所谓的整体观就是个理论与实践相矛盾的幌子
临床上无法体现价值的所谓的“整体观”,却被中医成天挂在嘴上宣传成自己的一种优势……
所谓想一套做一套,把谁当傻子呢?
没有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