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媒体称我们每天用的AI,可能被“污染”了!

近日,有网络消息称“7月1日起老年人坐火车买票可以打折”,经上海辟谣平台核查,该消息不实,大概率为自媒体利用AI软件生成,目的为“博眼球、拉流量、变现谋利”。

有自媒体称我们每天用的AI,可能被“污染”了!

如今,AI飞速发展,我们享受便捷的同时,也会遭遇“AI幻觉”,即AI生成一些看似合理但实际上错误、虚构的信息。更严重的是,AI还可能会因为被“投毒”而出错。什么是“AI投毒”?我们又该如何识破“投毒陷阱”?

通俗来讲,如果把AI比喻成食物的话,语料就相当于原材料,权重就是加工工艺。不论是原材料不新鲜,还是加工工艺出现了偏差,最终生产出来的食物就会有问题。

“AI投毒”除了会出现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外,还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在医疗领域,被“投毒”的AI可能误诊病情;在金融领域,被篡改的算法可能引发交易风险;在自动驾驶领域,恶意数据可能让车辆在关键时刻“失明”。

幸好,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产业,也涌现出一大批国际领先的网安企业和产品。因此,“AI投毒”的阴影虽然悄然笼罩,但得益于行业及时采取了多种技术手段,有效阻止了大规模虚假信息与数据造假事件的爆发。

以网安设备中广泛使用的防火墙产品为例,奇安信、深信服、曙光网络等都是技术实力过硬的代表企业。相较于国际产品,国内厂商不仅在安全性上达到国家最高标准,还通过采用国产芯片等自主设备,规避了困扰业内多年的“后门”风险问题。

有自媒体称我们每天用的AI,可能被“污染”了!

对于广大网友而言,我们应该如何防范这种风险?浙江杭州网警提醒:

  • 一是使用正规平台和企业提供的AI工具。
  • 二是科学合理地使用AI工具,AI产生的结果可以参考,但不能盲信。
  • 三是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避免不必要的个人隐私暴露,同时不做不良信息的投喂者,共同守护网络家园。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当AI深度嵌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更需要擦亮眼睛。一方面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它可能被利用的漏洞。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6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