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最早是谁杜撰出来的?依据是什么? - 生活银魂 - 大众生活 - 万事屋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最早是谁杜撰出来的?依据是什么?

先不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话是谁说的,就说“标本”这个概念在中医理论中就是一笔“糊涂账”

上古中医古籍里中对“标本”概念的论述堪称“癞蛤蟆爬青蛙——玩的够花”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里的“本”指的是“六气”,“标”指的是“三阴三阳”

而在《黄帝内经·素问·卫气》里,“标本”则成了经络的表述方式,其中“本”指经脉的起源,“标”指经脉的运动

而如今中医经常挂在嘴边的“标本”概念,则来自《黄帝内经·标本病传论》

这是一篇专门论述“病理”的文章,里面是这么说的:

“以病人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以疾病言,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病所言,内在为本,外表为标;以发病时间言,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哎呦我去,车轱辘话说的666,算命的都得夸你一句“专业”

看似说了一席话,实则说了也是一席话,就是不知道说的什么话,就是没一句实话,主打一个“说不服你也能绕晕你”

所以搁下别的先不说,就问你们中医粉说话和引论的时候能不能统一一下口径?

你们口中的“标本”到底是套用了中医理论中的哪个说法?

或者你们根本不知道“标本”概念在中医理论中处于“薛定谔猫”的状态,随便捡起一个就胡说一通?

而且《标本病传论》中还有一个“标本相移”的概念,就是中医在治病过程中“标”和“本”也处于“薛定谔猫”的状态,即所谓的:

“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标本反复”随便你中医怎么说,反正车轱辘话说服不了病人也能唬住病人

然后我们再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话的来源

第一个说这话的人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但可以明确的是这句话是从清末民初,西医大量进入中国后,中医频繁吐槽、埋汰、恶心西医说的

1872年南美浸信会传教士纪好弼在自己的日记里,曾经记录了自己和一名中医之间的讨论,其中就有这样的内容:

“(西医)……之药,其名既异、其性复殊,故无以致本,唯治标尔……”

所以在当时中医看来,你西医西药名字怪异,我也搞不清楚你的药性,但没有我们中医的君臣佐使配合,西药就无法达标,只能治本

这表现了当时中医的一种无知和傲慢,他们对自己不了解的新知识充满敌意,在搞不清楚状况的前提下先妄下结论,放在今天看来既可笑又荒唐

其实这就是出现“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句话的原因所在

西医刚进入中国时候,中医对西医是满满的瞧不上、看不起,天然的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认为“老子天然正确”

可该如何解释西医临床上完全碾压中医的现实呢?

那就搬出《黄帝内经·标本病传论》里的“标本”概念,意思是“别看西医治病快,那只能治标;我中医慢是慢了点,但我治的是本啊”

主打一个“嘴硬”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最早是谁杜撰出来的?依据是什么?-1

那你要问中医:证据呢?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所以别跟中医讲证据,在一个笃定自己从理论到临床都“天然正确”医学体系里,任何证据都会被钉上“数典忘祖”的标签

哦不,中医也讲证据,但这证据“全靠嘴说”

例如晚清名医徐龄臣,他在见识到西医的“神奇”之后就变的很纠结

他一方面震撼于西医西药的“真的很有效”,另一方面又抹不开面子承认中医落后了,所以他将中西医之间的疗效差异归咎于……饮食

他曾经这样评论中西医之间的差异:

“西医治病,大致不过两端,曰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其药多以大黄为君。凡遇壮盛之年,治之必以放血泻热,盖西人平日所食,煎熬燔炙,其味浓重,其气血素旺,非泻之、放之不可。华人饮食不同,体质亦异,必曰脏腑中西相同,吾弗信也”

他可能听说过西医放血放死总统的事(或者类似的),然后仅从这一点上就能推导二者在饮食方面的差异,这“证据力”堪比“太阳是公鸡打鸣叫出来的”

所以考据“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话的出处意义不大,我们真的要搞清楚的是中医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是对新知识、新技术、新认知的一种傲慢态度导致

当年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时,很多英国人抨击爱因斯坦是“伪科学”

因为相对论推翻了英国人的大宝贝艾萨克牛顿发现的“经典力学”

但随着1919年5月29日日食观测试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的时候,英国人表现出来的理性和对科学谦卑的态度让我们的中医相形见绌

《泰晤士报》在该试验结果公布后的第二天,就以《科学革命——牛顿的思想被推翻》作为头版头条,向全世界宣布爱因斯坦对了,牛顿错了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最早是谁杜撰出来的?依据是什么?-1

科学革命——牛顿的思想被推翻

现在回想起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的: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史称“李约瑟难题”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最早是谁杜撰出来的?依据是什么?-1

我们现在再看看当初中医在面对新知识、新技术、新认知时的傲慢态度……

答案是不是近在眼前?

    请登录后查看回复内容

万事屋新帖